中国的民族关系史上,少数民族汉化是基本趋势之一。汉化,即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中也包括在姓氏方面,扮弃原来使用的少数民族姓氏,采用汉族姓氏。
公元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孝文帝拓跋宏推行鲜卑族汉化运动,下令禁胡服胡语,推广汉族语言和服装,大力提倡胡汉通婚。
与这些措施相配合,拓跋宏还下令将鲜卑族的传统姓氏改为汉姓。他率先垂范,改拓跋为元姓.自称元宏。与此同例,丘穆陵改姓穆,步六孤改姓陆,贺赖改姓贺,独孤改姓刘,勿位于改姓于,纪买改姓稿,尉迟改姓尉。据《魏书》记载,当时鲜卑贵族改成汉姓的,数量超过一百。
孝文帝包括改汉姓在内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步伐,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和民族融合,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
正如一切改革都会出现阻力和反复一样,孝文帝改姓的决定在当时及他死后,都遇到顽强的反对。公元554年,把持西魏政权的字文泰命令鲜卑人采用汉字单姓的一律恢复鲜卑族原来的复姓,包括皇族,也由元氏改回拓跋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杨忠(隋文帝杨坚的父亲)于是改姓普六茄,六柱国之一的李虎(即唐高祖李渊的祖父)于是改姓大野。府兵中的所有士卒,都要改从主将的鲜卑姓氏,这些命令一时得以推行,但是却无法逆转北方少数民族汉化的历史趋势。二十年后,北周丞相杨坚,又回复到北魏孝文帝的思路上来,下令西魏时期改回鲜卑姓氏的文武百官,再度改成汉族的单字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