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冠”与“弁”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1-15 20:17:24

为了御寒和保护头部,起初人们只以布帛做成巾帽。古人认为“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所谓的“鍪”,即后世所说的帽。

最初的帽比较简单,直到商代还只是以布帛束发并稍加装饰而已。周代,社会上的人们对于冠特别重视。周人重礼,在礼仪上有专门的“冠礼”。周代的孩童,一般是垂发至眉,并且梳向两边,称为“两髦”。也有的将两髦束扎起来成为两个形状如角的发结,即《诗经》里所说的“总角”。周代贵族成年的时候要将头发盘结于头顶为髻,女子用笄将髻插定,男子则先戴冠,然后用笄将冠与髻一同固定。男子戴冠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就是冠礼。周人认为“冠者,礼之始也”,可见对于冠之看重。

周代人们常戴之冠称为弁。据说弁有“爵弁”、“皮弁”等区别,爵弁是祭祀典礼时所戴的,皮弁是田猎攻伐或者平日所戴的。这种区别至迟在周初就已经出现。史载周成王原先不理解周公摄政称王之举,后来亲发周公所藏的金膝之书,才明白周公的良苦用心,“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滕之书”,当时天降大灾,所以周成王便和大夫们都戴着皮弁前往开视金滕之书。

皮弁为常居所戴,周成王在正式的场合也戴着它,是为了表示对于天降之罚的诚服。周代儿童长大的时候戴弁,即表示已经成人,《诗经》就有这方面的描述:

婉兮娈兮,总角卯兮。

未几见兮,突而弁兮。原先头上梳成两个发结的儿童,变成了带弁的成人,诗作表达了对他的祝福和赞扬。一般人所戴的弁,据说作合手之形,下广上锐。制作的时候,取鹿皮一幅而裁剪,每片都是宽者在下,狭者向上,片片缝合,做成合手锐顶之状。弁的缝合之处,或有缝上各色之玉以为装饰。《诗经》描述春秋时人的弁饰谓:

淑人君子,其带伊丝。

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磅莹,会弁如星。在诗人的笔下,那位“淑人君子”系着用丝做成的大带,戴着装饰了黑色美玉的皮弁,真是一位善人君子的形象。诗人笔下另一位君子,他的皮弁,在缝中装饰着许多美玉,如星光灿烂,好看得很。特别是这位君子的皮弁两侧当耳之处用丝带系有美玉,垂着长穗,更增加了美观。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