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分执行政、军政大权的中书政事堂与枢密院(2)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4 16:13:52

五代时掌握大权的是枢密院。它不再以宦官充任,往往用君主们的亲随大将或亲信谋主任职枢密。这些枢密使才是政府事务的日常总管,它们权位很重,手握军政二柄。有野心的权臣得此,朝廷势必又有一番动乱。如篡汉建周的郭威,即是以枢密使的身份,号召士马,攻入汴梁,做起皇帝来的。

北宋建国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对官制稍加整理,确立了中书、密院对持大柄的权力分配格局。中书设于宫廷之内,直接受皇帝控制。在此处理公务的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先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独相,赵匡胤怕他擅权,乃向翰林学士陶谷请教、陶谷献策: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加以牵掣。宋太祖依计而行。宰相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军政则由枢密院管理,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次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资历较浅的称签书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宋太祖鉴于五代时武人的跋扈专权,颠覆朝廷,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枢密使多用文人担任,战时则常以宰相兼任。由于中书、密院对持二柄的格局,宋代就产生了两个专业名词:枢密院主次官与副相合称“执政”。“执政抄与宰相合称"宰执”。

权势仅决于中书,密院两府的是“计省”。“计省。是“三司”的别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个机构的合称,设三司使以总国计,称为“计相”,副使,判官为之佐。其下,盐铁使主管工商收入,兵器制造,度支使主管政府财政收支,粮食漕运,户部使掌理天下户口,赋税、榷酒诸务。赵宋之财权系于三司,故王安石推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新法时,就设拓制置三司条例司”来控制财权,以保证新法的推行。

宋初,行政、军政,财政三权分立,互不统眉,各自对皇帝负责。这是宋初过度地追求强化皇权,制驭臣僚造成的。宋初皇权的极端强化,造成宋代官制的混乱。现成的官儿只领俸禄不干事,拓居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而由皇帝临时差遣的职事人员去负实际行政职责,各种官职之间权责不清,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十分低下。宋初的“圣相"李沆,人称为“无口匏。,即是说他遇事躲着走,不发表意见。拓圣相”尚且如此,余者更可以推想了。这种状况持续下去,会危及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因而在神宗元丰年间,对官制动了一次大手术。元丰改制以返归唐制为目标:不以“差遣”理务,本职还给本官。恢复三省制度,依然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复,尚书省执行;宰相改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副相为尚书左、右丞和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六部及各寺,监基本上收回了自己的职权,如三司使就被裁撤,职守归于尚书户部。这样整顿之后,官制比较整齐划一,职掌分属也比较清楚,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元丰改制对祖宗成法的改革并不彻底,曾有人建议废枢密院,军权统归尚书兵部,神宗断然加以拒绝,坚决不放弃皇帝对军权的控制,以维护皇权的独尊和稳定。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