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女孩子们都喜欢高高的发髻,这大概是那个奢靡温软的五代时期留下的印痕。若是自己的头发不足以完成那样的发型,就会用上假的发髻。还有嫌麻烦直接做好了假发髻到了需要的时候戴上。当时叫做“特髻冠子”或“假髻”,那时的都城都已经有了专门卖假发髻的店铺。
到了宋末,除了那种直直高耸的发髻,还有那种巍峨飘逸如仙女一样的发髻。比如在两宋时期一直很流行的多鬟髻,因为在传说中,这种发型是仙子们的梳妆方式,一般又叫做“仙人髻”。所以没有嫁人的小姑娘们都喜欢梳双鬟或者三鬟髻。
“学绾双鬟年纪小”,恐怕小女孩们学梳的第一个发髻,就是日常的双鬟髻。当然,鬟髫可以不止双鬟或者三鬟,如同诗中所说“晓镜新梳十二鬟”,十二鬟听起来夸张了一点,但其实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传为李公麟绘的《维摩诘演教图》立轴,维摩诘的身边侍女的发型即为双鬟髻,鬟中有梁支撑,发髻上簪衔珠凤钗及花钿。
东坡先生有言:“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诗里舞女的发型,就是高髻的一种,名叫双蟠髻,又叫龙蕊髻。它类似于扁的鬟髻,用彩色的丝织品束起来。再装饰上珠玉,简直就如同云中的仙女一般。
堕马髻这种发型可以一路追溯到汉朝,历久弥新。到了宋朝依旧非常流行,词中言“绿窗初睡去起,堕马慵梳髻”云云,正如《官乐图》中这般倾倒一侧的高髻,在插上发梳珠钗之后,更加慵懒迷人。
除了高髻,还有一种扁扁的发髻在北宋时期流行,比如盘福龙髻,这种发髻又大又扁,据说,梳着这种发髻可以直接躺下睡觉,所以又叫便眼觉,这大概应该属于居家时候的发型了吧。
急扎垂肩,或者叫垂髻也是宋代常用的发型,河南禹县白沙镇一号宋墓壁画的女主人和几名侍女所梳的都是这样的小垂髻,发辫下垂至肩,用帛带约束成型。头顶还可以梳上发髻戴上团冠。
若是小孩子的年纪还不足以梳发髻,那一般都会梳双丫、三丫髻,如苏汉臣《冬口戏婴图》中,小女孩就是用缀着珍珠的头须,也就是红罗发带把头发系成三个小丫髻,然后插上小花簪子,这就是一般情况下幼女的发型。除了丫髻,不到梳髻年纪的女孩,还会把头发盘成螺蛳一样的螺髻,或者叫螺鬟。所谓“双螺未学同心绾”——还没有学会同心髻的,自然还是很小很小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