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前,皇帝或王侯多以谥号称呼之。正是因为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越来越多,用谥号称呼越来越困难,于是多用庙号称呼,如唐太宗、宋神宗、元宪宗等。明清两代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就用年号称呼他们,如万历皇帝、光绪皇帝等。
不仅皇帝和后妃死后有谥号,封建王朝还给对国家做过重大贡献的大臣议谥。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大臣的谥号多由两个字组成,文官为“文”加另一字构成,武将冠以“武”字。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整个宋朝谥号为“文”者超过140人,为“武”者仅20人。以“文”字开头的谥号,等级最高的是“文正”,接下来的等级依次为“贞、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以“武”字开头的、等级最高的是“武忠”,接下来依次为“勇、穆、刚、德、烈、恭、壮…”
除中国以外,朝鲜、越南和日本也有给君主及王公大臣定谥的传统,而且谥法制度与古代中国基本一致,用字也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