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在中国通行了几千年,一直保持着它的平等性和共通性,不论男女老幼,一个人写出来另一个人都能读懂,这好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但是这个真理却被中国湖南江永县潇水流域的人们给打破了,因为在这里不仅有平时我们能见到的普通汉字,同时还并行着一种只在女人之间流传的文字,这就是当地所特有的“女字”。
“女字”,又被称为“女书”,千百年来,只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及其近邻一带的瑶族妇女中,它靠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代传下来,传女不传男,成为一种专属的神秘文字。当地男人们不学也不会用,只是使用普通汉字,这就形成了男字(汉字)和女字两种文字同时存在的现象。女书至少存在了几百年之久,直到现在仍然流传在当地一些高龄妇女当中。
女书文字的功能比较奇怪,它不是官方使用文字,也不出现在宗教里面,使用者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农家妇女。在当地,每当有节庆日、串亲戚、结拜姐妹等有女人出席的大型群体歌堂会时,妇女们就会吟唱用女书写成文学作品来庆祝,这种活动通常被称为“读纸”或者“读扇”。女书作品一般为七言诗体唱本,也可见到少数的三言、四言和五言的唱本。书写在精制布面(婚嫁礼物)、扇面、布帕、纸片上,分别叫做“三朝书”、“歌扇”、“帕书”、“纸文”。有的绣在帕子上,叫“绣字”。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有贺三朝书(新婚第三天的馈赠贺诗)与哭嫁歌、结交老年姊妹情书、自传诉苦歌、纪事叙事歌、祭祀祈神歌、往来书信、翻译改写传统汉文故事、诗歌民谣等。女书作品以诉苦为主,是一种自娱自乐的苦情文学。
女书都是右高左低的长菱形文字,应该是从方块形的汉字当中脱胎产生,由于妇女们长期织布绣花,所以她们便按照她们认为漂亮的右高左低的花纹形式来设计女书文字。到目前为止,已经搜集到女书数十万字,不重复的共有近2000个字符,常用的大约有700个字符,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女书作品均可以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虽然女书是从汉字中来的,但是与汉字不同的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而且记录的多是区别于汉语官话的汉语小方言,语音系统很简单,有5-7个声调,20个左右声母,30个韵母。
专家们猜测,女书的真实产生过程是,在我国某个文明繁盛的时期,比如唐宋明清时代,妇女们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寂寞苦闷,没有娱乐活动,又不想让自己的想法被男人们知道,所以就根据汉字和自己所熟悉的纺织里的菱形图案创制了一种文字,用来暗地里交流思想和抒发苦闷的情怀。这种说法还是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