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宇书法,渊远流长,至唐各种书法均已齐备。下面介绍一下汉字书法的演为与发展过程。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古代帝王进行卜算的产物。他们遇事即用烧红的金属棍灼烫龟甲,根搪龟甲菌裂痕判断吉凶,并把事情的经过记在龟背或兽骨上,这种文字就叫“甲骨文”它的字形古朴,笔意劲秀,线条匀直,行款分布讲究。
二、篆体:周朝已经有了大篆。大篆又名籀书,它比甲骨文进了一大步,不用刃刻,笔写。因它多见于钟、鼎,所以也叫金文、钟骝文。石鼓文也属于大篆。大篆字形古雅、圆浑,书写多用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便于传播政令,让丞相李斯创造了小篆。小篆简化了大繁的笔画。秦时又有程邈创造了古隶书。
三、隶书:又名今隶、楷隶,兴于汉朝。隶书的笔法较篆字有很大改革,字形稍扁,蚕头雁尾,字体有的雄伟,有的秀丽,非常美观。
四、魏碑:魏碑兴于魏晋南北朝,因多见于碑,故名。字形多种多样,可分为方圆两类笔法,结构天然,气韵生动,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产物。
五、楷书:楷书取法隶书的方正秀丽、章草的简捷,笔法清圆,结构端正,初唐已具备现代楷书的形式,这时以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薛稷等为代表,到开元、天宝年以后,有颜真卿以字形宏伟、雄壮,柳公权以笔力刚劲、结体端正称一时之最。
宋时的苏轼以颜字为基础,而稍丰腴;黄庭坚以瘦硬为主,各成一体,世称苏、黄。宋徵宗融合褚遂良、薛稷的书法,自创一体,号称铁画银钩之“瘦金书”。
清朝盛行馆阁体,又称院体,也算是楷书的一种,笔法工整,结体端正,主要用于奏折、公文和科举考试,但缺乏艺术性。
六、行书、草书:东汉有章草,脱自隶书;晋有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草书,以及唐孙过庭的小草,分别为行书、草书典范。张旭、怀素的狂草,以小草为基础,行笔恣畅,尤以怀素的字,最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