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姓•氏•名•字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1 16:30:35

现存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产生于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但是,比较可靠的姓•氏•名•字的记录,一般属于公元前十一世纪以后,周代的文献。

周代奴隶主、贵族方能有姓•氏•名•字。奴隶和平民只有名,没有“姓”和“氏”,也没有“字”。

周代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的主要社会作用是“别婚姻”,有同姓、异姓、庶姓的区别,同姓不可通婚。周代的王族姓姬,最大的公族姓姜,此外还有姓赢、妫、姑、芈、子、姒的各国贵族等等。王族姬姓之间不可通婚,一般在姬姓与姜姓之间世代通婚。

周代的“氏”,主要的社会功能是“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平民和奴隶)有名而无氏。然而,往往同一个男子可以取得几个“氏”的称号。例如,《左传》记载春秋时代晋国有一位大夫,先后具有十个称谓:

会、士会、随会、范会、士季、随季、范季、武子、随武子、范武子。

这十个称谓,指的是同一个人:“会”是他的名,-士、髓、范”三者都是他的“氏”。其中,“士”是他祖父士师担任过的职务,所谓“以职为氏”,“随”和“范”是这个大夫先后受封的采邑名,所谓“以邑为氏”。“季”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也就是他的“字”。“武”是这个大夫的谥号,即死后被授于的祭祀用的称号。“子”则为春秋战国时对于贵族的尊称,一如现在所常用的“先生”。

又如,春秋时代郑国有位大夫,先后具有九个称谓;

侨、予产、子美、公孙侨,国侨、东里予产、成子,围成子、公孙成子。

这九个称谓,指的也是同一个人:‘侨”是他的名,“子产”和‘子美”都是他的字。子产为郑穆公之孙,以“公孙”为氏;又,其父之字为“子国”,故以父字“国”为氏;又居于“东里”,以居为氏。这样,子产就有三个“氏”。而“成子”是他的谥号。

还应该注意到,对于男子的称谓,通常称“氏”而不称“姓”。例如,晋国的士会为祁姓之后,周成王、宣王时的杜伯是他的祖父,杜伯被杀,其子温叔逃亡晋国,做了士师,其孙士会通常却不称为“祁会”或“祁武子”;郑国是姬姓诸侯国,公孙侨出自姬姓公族,但是通常却不称为“姬侨”或“姬成子”。先秦的传统习惯,一般只有贵族女子才称“姓”。

由此可见,在周代,人们还没有一种规范化的、唯一型的称谓形式。尽管当时家族的“姓”是相对固定的。然而贵族男子的“氏”却时常可变。特别对于诸侯公室和卿大夫阶层,父子往往同姓而不同氏,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五花八门,令人生惑。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