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自高宗开始,由于关中粮食的生产不能满足长安的需要,故而皇室也常到东都就食。高宗多次东幸洛阳,武则天更以洛阳为首都。中宗回到长安后,碰到粮荒,也有人劝他再去洛阳。
长安的粮食供应问题为什么会愈来愈紧张呢?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政府机构与官僚队伍的膨胀。唐初,政府官员不算很多,贞观时,文武京官642人,武则天时,官僚机构膨胀,人员增多。中宗时,更有乱封官、员外官等随心所欲而置的官员,所以到开元年间各种文武官就达到1.8万余人,其中京官2600余人,是贞观年间的4倍。至于为这个庞大的官僚队伍服役的劳动者,还有宫庭的宫女、宦官等,也必然有相应的增加,使粮食的消费量日益增长。
2.长安及关中人口的增加。京兆府在贞观十三年(639年)有户207650,口923320;到天宝元年(742年)就增加到产362921,口1960188。103年的时间里,增加户155000多,口1033000多。关中地区的京兆府、华州(华县)、同州(大荔)、商州(商州)、岐州(风翔)、那州(彬县)等地,在贞观十三年(639年)时,有户327505,口1438359;到天宝元年(742年)有户547425,口3151299,增加户约22万,口260万。这时,关中地区每年可向长安提供粮食230多万石,长安还缺粮100多万石。这是长安与关中粮食紧张的最主要原因。
3.军粮的需要日益增加。开元年间,由于均田制难以维持下去,与此相关的府兵制也不能继续存在。因而玄宗就改行募兵制。募兵制的军粮由国家供给。唐初以来的皇帝都重视强干弱枝,长安与关中的军队较多。兵制变革以后,大量的军粮需求,自然也加重关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