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繁多,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而明经又有五经、三经、学究一经等区别。
其实,唐代最吸引人也最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顾名思义就是熟悉经典之意,重点在于经义。具体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各试所习的专业,文注精熟、义理明晰的就算通过。
正经有九,分为大、中、小三经。《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毂梁》为小经。通二经的须通大小各一经或通二中经;通三经的须通大中小各一经;通五经的要通三大经和中小各一经。
《孝经》和《论语》为共同试卷。明经考试主要是帖经和口试。帖经,是把所习经书盖上两边,中间留出一行,再裁纸为帖,每帖盖三字,再由应试者答出所帖之字,类似现在的填空题,全凭死记硬背。每经帖十次,答对六次以上的就可以参加口试。所以,帖经类似初试,也是淘汰考生的第一关。口试问大义十条,大经出四条,中小经各出三条,《孝经》、《论语》各三条,时事政治三条,也按答对的条文数核定成绩,录取名次。
后来参加考试的人多了,为了淘汰考生,便专门帖孤章绝句,甚至上顶注释,下边只留一二字,这样就很容易迷惑考生。后来有人为应付这种考试,专门把孤绝幽隐的文字编成诗赋十篇,以便背诵,叫做“括帖”,是当时举业中较为时髦的一种学问。明经科的考试内容在唐代也有过一些变化,由于崇奉道学也曾把《老子》、《庄子》等列入过明经的内容。
以上讲的是明经科考试,下面讲一下唐代最重要的考试科目——进士科。
进士科注重诗赋,唐初承隋制,只试策而已。至神龙元年才实行三场考试。即进行帖经、试杂文(诗赋)、时务策三场。
帖经帖《老子》,以后又改帖一大经,或帖《尔雅》,方法与明经试同。
杂文场考诗赋各一篇。诗的题目和用韵都有严格的限制,大都是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格律。一般的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并冠以“赋得”二字,这种诗被称为试帖诗。赋也有严格的规定,叫律赋。
时务第一场考时务五条,“义理惬当”者为通。
实际上进士科的考试偏重诗赋,有的人帖经不及格,但诗赋好也可录取。这对于唐诗的兴盛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要步入仕途,考中进士,必须熟谙诗赋格律,这不能不促进立志求功名的人去努力学习掌握它。
由于明经科较容易,进士科较难,习俗便重视进士而轻明经。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焚香礼进士,嗔目待明经”的说法。白乐天一举及第,时年二十七岁,诗曰:“慈恩塔下提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可见二十七岁中进士是最年轻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