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去过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的左边(东面)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右边(两面)是中山公园。在明清时期,劳动人民文化宫原是供奉明清皇帝祖先神灵的太庙,中山公园则是当时的社稷坛。这种“左祖右社”的格局由来已久,祖、社被视为一个王朝和国家的象征。
中国人向来就有尊祖敬家的传统。殷墟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占卜何时用何种方式祭抡某仕祖先是否吉利的记载。祭祀之前要占卜吉凶,这说明人们对祭祖给予了高度重视。
西周时期,祭祖与宗法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祭祖制度。古人认为,人死而为鬼,没有宗庙供奉祭把,鬼便没有归宿。为了给祖先的亡灵提供寄居之所,用人便兴修宗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当时的人规定,天子建七庙,供奉七代祖先;诸侯建五庙,供奉五代祖先;大夫建三庙,供奉三祖先;士建一庙,只能供奉亡父一代。
宗庙祭祀要用鼎、彝、尊、肌等礼器。这些礼器是国家的重宝,是政权的象征,必须妥为保藏。如果发生“迁鼎”,也就是祭器被外族迁定,则表示这个国家被灭亡了。传说大禹曾铸九鼎,九鼎便是祭和的礼器,分别代表九州。春秋五霸之一的楚王曾向周朝的大臣询问九鼎的轻重和大小(即“问鼎”),便是向周王表示他要夺取九鼎、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雄心。
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是人类的农食之源。以农业定居生活为主的华夏先民对于土地有着——种执着、深厚的情感,将大地视为母亲,加以崇敬和祭柜。古文献记载土地神是“让”,祭社为“宜”。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上进行祭祀的记载。
《周礼》上讲:“建国之神位,右让程,左宗庙。”社是土神,稻则是谷神。中国以农业立国,国家以社稷为重,于是社稷也成为国家的代称。用人规定,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的社叫太社,天子自立的社叫帝社或王社。诸侯为百姓所立的社叫国社,诸侯自立的社叫侯社。大夫以下,以宗姓聚居而立社,大小也各有不同,或有州社,或有里社,等级、规格各不相同。
社坊上要树立一个象征神仕的“主”,或称“社主”.—般用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树木做“社主”,这种树木被称为社树。古代有“春祈秋报”之说,即在社日(阴历二月中的吉日)举行春沂,祈求社穆神灵赐福,五谷丰登;在秋收后(阴历十月中的吉日)举行秋报,报答让超神灵给予的恩赐。春祈秋报都是社程的正祭。
商朝时期对祖先和土地的崇敬与祭社对后世影响很大,反映了古人祖先与土地并重的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