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爱屋及乌”的意思是爱房子就会连房子上的乌鸦都爱,形容过分偏爱或爱得不当,其心理就是偏见。
“爱屋及乌”出自一个历史故事:周武王攻克朝歌后,对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贵族、官员,心里还没有谱,为此,他就和群臣商议。姜太公说:“喜欢一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如果憎恨一个人,同时也会厌恶他的属下,殷的士众是我们的敌人,所以应该将这些人全部杀掉,一个不剩,不要留下祸根!”召公不同意姜太公的意见,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就让他们活着”。周公说:“对各族人民要一视同仁,不要分归附的早与晚,交往的新与旧,只有实行仁爱,亲近每一个人,天下才能安定,不要乱杀人!”武王于是按照周公说的去办,天下果然很快得到安定,也留下“爱屋及乌”这个成语。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偏见就是在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对某特定的群体或某成员持有某种和真实情况不符的认识和态度。
偏见和第一印象,和首因效应有关: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将一个人的照片分别给两组被试者看,照片的特征是眼睛深凹,下巴外翘,分别告诉甲组“此人是个罪犯”,告诉乙组“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然后,请两组被试者分别对此人照片特征进行评价。由于甲组得到的第一印象是“此人是个罪犯”,乙组得到的第一印象是“此人是位著名学者”,由于第一印象不同,评价的结果也不同。甲组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说明其凶神恶煞、穷凶极恶,下巴外翘反映着其顽固不化的性格。乙组认为:此人眼睛深凹,表明他具有深刻的思想,下巴外翘反映他具有探索真理的顽强精神。显然,由于评价者没有掌握照片上人的全面信息,受“罪犯”“学者”这些第一印象的影响,导致出现偏见。
偏见还来自心理学中的“刻板效应”。刻板效应是指对某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类化的看法。比如,人们一般认为青年人“嘴上无毛,做事不牢”,老年人“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女人“头发长,见识短”,农民总是“老实巴交”,商人总是“奸狡计滑”,学者总是“文质彬彬”.富翁总是“财大气粗”,罪犯总是“贼眉鼠眼”,英雄总是“气吞牛斗”,诸如此类类化的看法,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由于刻板效应的作用,人们在认知某人时,会先将他的一些特别的特征归属为某类成员,又把属于这类成员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归属到他的身上,再以此为根据去认知他。
由于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但它也容易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人们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印象,用这种定型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人”,也就是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