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朝廷下了禁令,庶民不得正式取名,只能以数字命名;其次是数字不仅有排行的内容,又增加了以父母年龄合计数字命名的内容。
元代颁发禁令,不准庶民正式取名,正史没有记载,是晚清才发现的。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记载,徐诚庵对他讲,曾经看见蔡氏家谱,有前辈老人书写的一行小字:“元制: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
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元代庶民的数目字名字,大都是明朝开国元勋的先人。明朝开国后,子孙显赫了,他们那种本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名字才得以载诸史册。
如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叫五四,名世珍;二哥重六,名兴盛;三哥重七,名兴祖;朱元璋原来叫重八,名兴宗。可见他们这一家在元朝都有数目名字,世珍、兴宗等名字,恐怕是明太祖发迹以后才追加的。
又如明朝开国将领常遇春的曾祖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亲叫六六;另一将领汤和的曾祖叫五,祖父叫六一,父亲叫七一。
元末独霸一方的张士诚,原名叫九四。有人说他一辈子宠信文人,却上了文人的当。原来他称王以后,要起一个官名,有文人替他起名叫士诚。有人把这事告诉了朱元璋,朱说:“好啊,这名字不错。”那人说:“不然,上大当了。《孟子》上云:‘士,诚小人也。’这句话也可读作‘士诚,小人也。’张士诚让人骂了半辈子小人,到死还不知道,真是可怜。”这个故事说明,那时发达以后改名字是人之常情,数目名直接表示了低下的身份,不改不行。至于改名受了蒙蔽,那就该另当别论了。
直到清代,用数目名字者仍很多。满族官员有六十七、七十一、七十五、八十六、九十等名。六十七字居鲁,著有《西域闻见录》。《听雨丛谈》记载:“八旗幼童,喜以数目字命名,如七十二、八十三等名,多出于祖父母之纪年,因以为寿也。”看来满族以数目字命名的内容又与汉族小有异同。《春在堂随笔》记载,清代绍兴乡间尚有不少用数目字命名的人。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可能叫五九,用的是乘法,五九四十五。
清末民国初年,绍兴仍有数目字为名的人。鲁迅著作《社戏》中一个人物叫六一公公,小孩子背后又叫他老六一,还有一个人物叫八公公。下层社会以数目字命名绵延干余年,绝不是个别现象,值得我们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