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水陆交通发展情况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1-23 21:27:24

说到古代的交通运输,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几个轿夫扛着一顶轿子在小路上行走,数匹白马拉着—辆大车在大街上穿行,或者一叶扁舟从轻风微拂的水面轻轻滑过等图景,这些联想大略反映了我国古代交通的真实面貌。

在古代社会,交通只有水陆两路。陆上交通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交通工具除了轿子和马车外,还有牛车、驴车、骡车、人力车等。我国很早就发明了车,到商代,造车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春秋战国时期,马开始直接用于骑乘,不再仅仅作为驾车的工具,这对提高人们的行进速度有着重要意义。

此后的两千年,陆上交通工具就基本没有根本性的变革。水上交通主要靠船,船最初由竹筏演变而来,至少在商代,我国就已经利用船来进行水上运输。不过最初的船只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独木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造船的技术和船的规模也不断提高,不仅有使用桨橹的小船、利用风力的帆船,还有由车轮推动的车轮船。

不仅用于内河航运,还进行海上交通。汉代的大船已具有装载五六百斛物品的能力,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在长江航行的船,上下可达五层,能容纳上千人。孙吴的船队还多次航海到辽东,联络当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渊以对抗曹魏政权。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孙吴一支万人的庞大船队还航抵台湾(当时称夷洲)。

由于水路运输成本低廉、装载量大、节省人力,所以在秦汉特别是隋唐以后,其重要性逐渐超过陆路,成为古人主要的交通方式,尤其是长途运输,几乎全靠水路。

交通的发展除了必须借助交通工具外,还得有相应的道路建设。我国陆上交通干道很早就出现了,还在周代时,就有类似现代所谓国道的大路,当时称为“周道”。春秋战国时期,已具相当规模,西至秦,南至楚,西南抵巴蜀,东达齐,东南到吴越,北至燕,都有陆路相通。到秦代,则出现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过去错综复杂的交通道路加以修整连接,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

汉朝建立后,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建延伸,构成了以京师为中心,向四面辐射的交通网。为了便于行旅之人中途歇息、官府的公事往来以及官方文书的快速传递,秦汉在交通要道上设置了亭、传、邮、驿。亭是行旅宿食之所,十里一置。传是官吏歇脚的地方,备有车马供官吏乘坐。邮用于传递文书,五里一设。驿是马站,三十里一置,供传递文书和奉使往来之用。秦汉以后,政府逐渐把以上这些事务都归并于驿站,并且把道路的兴筑和维护视为政府的责任,不过一般多重视与驿送有关的交通路线,至于地方道路,基本都由地方官府和以乡绅为首的社会力量来负责。

水路除利用天然河道和大海外,古人还开挖了许多运河,我国最早主要用于航运的运河大概要算春秋战国时期开凿的江准间的邗淘和河淮间的鸿沟了,而最为著名的则是隋代修凿的南北大运河,它的开通对南北水路交通的发展、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后北方政治中心统治的维持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