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车马”是个什么样子?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2-09 21:54:45

在古文中,我们常见“车马”并举,如《诗经•唐风》中云:“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云:“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在战国之前,车马是相连的。通常来讲,没有无车的马,也没有无马的车。所谓御车即御马,乘马也就是乘车。驾车的马的数量会有所不同,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马车的车厢称舆,这是载人的部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人从舆后上车,站在车舆里(称“立乘”)。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称辅。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把扶,称式(轼)。也有绳子可以手持。《论语•乡党》云:孔子“升车必正立执绥”,绥即车上的绳子。

一般车舆上有活动装置的车盖,主要用来遮雨。车轮的边框叫辋,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木叫毂(用来穿车轴),辋和毂为两个同心圆。连接辋和毂的木条称辐条。《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车轴是一根横梁,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辖可以防止车轮外脱。露在毂外的车轴末端,称轨。《诗经•邶风》说:“济盈不濡轨”,古人时常乘车渡水,济水没有湿到车轴头,意谓水位不到半轮高。《礼记•中庸》谓“今天下车同轨”,即以车轮指代车辆,指统一天下车子的尺寸。

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它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这一词被后人引申应用得十分广泛。辕是驾车用的车桢,后端与车轴相连,夹在牲畜两旁。輈与辕同义,其适用于小车。车辕前端插上销子和轭相连,称作辊。乘车也有一定的礼仪,由于古人有尚左(以左为尊)的习俗,因此尊者通常在左,御者居中,右侧另有一人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兵车因状况不同,乘坐则有例外,如主帅居中(亲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称车右。通常兵车是御者居中,左边一甲士持弓,右边一甲士持矛。驾车的马匹数量也有讲究,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马叫服。贵族的车马还有考究的装饰附件等,不一而足。

在战国以前,马是专为拉车用的(牛也拉车,但一般只载运货物,称大车),少有单骑。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从匈奴学来了马术,于是骑乘之风才渐渐兴盛。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