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儒家的吹俸是导致中国思想保守的根源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1-16 08:38:51

我总认为真实的孔子本人是可敬可爱的。著名作家王小波文风泼辣,他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狠读了一通,“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深有同感。

“独尊”儒家之后,中国人越来越保守。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克己复礼”,致力于挽救被时代抛弃的东西,而不是改革创新。他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皇死后三年不能改其政

儒家越来越缺乏进取精神,以致苛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董仲舒曾说:“天不变,道亦不变。”可是鸦片战争后,天翻地覆了,儒家仍然不肯支持变革。直到清朝末年,一大群著名儒士还在那里疯狂反对改革开放。如蒙古族理学大师、同治皇帝的老师倭仁,坚决反对洋务新政,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另一位汉族理学大师、同治皇帝的老师徐桐,家住北京外国使馆区东交民巷附近,称是“与鬼为邻”,每天上班绕道而行,遇洋人用扇子遮面,声援义和团,呼吁对外宣战,并说了些“宁可亡国,不可变法”的混账话。

再如满族礼部侍郎刚毅,虽然有过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平反的善举,却疯狂对外主战,并主张罢黜光绪皇帝,“宁赠友邦,勿与家奴”,那著名卖国论调就是他说的。傅野在他的《国家救赎》一书中描述:那时候,中国官场的灵魂,无视已经日渐开化的世界,还沉浸在昔日帝国的荣光中,尽管儒学已经崩溃,但朝政还被那些迂腐发臭的八股气紧紧裹包着,孔子仍然是不可侵犯的圣人。这个已经死了几千年的人,一言半语,仍然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秩序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力。

如果说傅野是“马后炮”,那么再让我们读一段美国记者1876年2月20日写的一段新闻述评:我们从清国人那麻木、呆板的面孔上看不到任何的想象力。他们的面容,从未闪现出丝毫幻想的灵光。他们并非弱智,也不乏理性,但就是没有创造性。在人类智力发展的进程中,他们是世界上最教条、最刻板的人。

个人如此,整个民族更如此:冷漠,很难脱出既有的条条框框,缺乏进取心,厌恶一切创新和改革。汉民族的这种特性,就好像是与生俱来、深入骨髓的。他们实在不应该是这样啊!

今天读来仍然感到一种震撼。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