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9 14:22:15

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对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僵化,它对社会也带来不少消极影响。

科举考试制度

一、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在其实行之韧表现出以下的积极意义:

第一, 把选用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收归朝廷,有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第二, 第二,选拔官吏有了一个知识才能的标准,使官僚队伍的知识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根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能调动地主阶级,尤其是中小地主阶层子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从下层吸收人才参加各级统治机构,不仅改变了封建政府中的官吏成分结构,使官僚队伍保持一定的活力,提高统治效能,而且有利于缓和地主阶级上下层之间的矛盾,特别是对于笼络下层士大夫,吸纳天下英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五,科举考试还推动文化教育的普及,影响社会风尚。边疆各民族政权也相继效仿,通过科举考试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科举考试制度的影响

二、消极影响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弊端也逐步显见,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科举之弊,十分明显,早在唐代就暴露出来。

第一,科举诱使士人死读书,一味寻章摘句,不务实学,而录取名额有限,也使一些人才落第,清代文学家吴敬样、蒲松龄就屡试不第。

第二,由于考试竞争激烈,富室子弟走邪道、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科场丑闻度禁不止。明清八股取士,更是压抑人才。讲关系、重门第乃至贿赂公行,科举为有钱有势者所垄断;至于应试科举之作弊,自唐以来即未能免,渐积至于明清,舞弊之法更层出不穷,以致投机取巧成为风气。

第三,科举考试在实行之初,曾激起人们读书的积极性,但由于考试内容和方法的失当,又逐渐使人们不认真读书。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举考试仍然以诗书取人,却责以理财、典狱、治水、防灾,自难胜任。

鸦片战争后,传统教育空疏无用的弱点日益暴露,在有识之士的“废科举,兴学校”的要求下,首先对科举的内容进行改革,其次递减科举取士之额。

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随着近代科学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终于迫使清廷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废除了行之千余年的科举考试制度。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