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这最后一联讲的是张良在圮桥向黄石公三次进履(捧上鞋),黄石公最后以太公兵书赠张良,助张良辅佐刘邦兴汉灭楚的故事,“桥边黄石知我心”,我李白也有张良那样的抱负和谋略,然而知我者却唯有“桥边黄石”。
对于在京城度过的一段生活,李白即使被流放到夜郎犹耿耿于怀,《流夜郎赠辛判官》有句:
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
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
表达了对玄宗的感恩。但是,信心也罢,抱负也罢,感恩也罢,李白不但没能“直挂云帆济沧海”,而且严酷的现实阻止他再返回到京城长安,回到皇帝身旁。《登金陵凤凰台》抒发的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愤忧: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表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愤者,浮云蔽日;忧者,长安不见。佞臣当道,贤者被阻,报国无门。这就是李白当时的心情。
如果单从艺术形式上观,《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堪称姊妹篇。参看《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两诗的首联无论内涵还是形式均极相近,第二联表现虽有不同,但均系抚今追昔式的怀古,三联则均为诗人登高远望的自然景观,尾联最后又均点出了一个“愁”字。如果说两诗之区别,最大的区别也是这个“愁”字:崔颢是思乡之愁,而李白则是报国无门之愁。据传李白对崔颢的<黄鹤楼》十分钦佩,他首登黄鹤楼诗兴大发,但当看到壁上崔颢的《黄鹤楼》诗,徘徊再三,最后挥笔写下了“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不过这些都属题外话了。
在坎坷的人生历程中,李白终于看透了这个世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慨叹“古来万事东流水”,并在诗的最后愤然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去干什么呢,或如在同一首诗中表达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或如前面提及之《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诗中宣告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