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的彩陶文化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1-20 16:19:08

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出现了古老的彩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即于陶胚表面,施以红、黑色颜料绘制的动植物象生花纹或几何花纹。烧成后,附于器表,不易脱落,故称彩陶。

上古彩陶制品

彩陶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的特色。所谓彩陶,是指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彩陶的制作分为制作陶坯、修饰陶坯和彩绘纹饰以及入窑烧陶四个阶段。

制作陶坯要用黏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做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汰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把调好的陶土搓成泥条,圈叠成陶器粗坯。

中国彩陶

接着是修饰陶坯,用力慢转陶坯修整器皿口部,在陶坯快干的时候,用砾石或骨器将表面压磨光滑。再用粒度较细的陶土加水制成泥浆,然后把泥浆施加在陶坯表面。这样烧制后的陶器表面就会附着一层陶衣。陶衣一般呈棕、红、白等色,它的作用是使陶器表面更加光洁美观,并与彩绘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

修饰完毕后就进入彩绘纹饰阶段了。一般用赭红、黑、白三色。

最后入窑烧陶。以仰韶文化制陶为例,温度在900摄氏度~1000摄氏度,烧出来的陶器质地较硬。

彩陶文化

彩绘使用的工具,可能是一种类似毛笔的东西。绘上的彩料经分析,有铁、锰等。赭红彩的主要着色元素是铁;墨彩的元素则为铁和锰,可能是一种含铁高的红土;白色基本无着色剂,可能是瓷土。

彩陶文化时期的制陶技术以手制为主,其中较多使用捏塑、泥条盘筑等方法。烧制时一般不封窑顶。因陶土中含有铁的化合物,在高温中氧化,故陶胎呈红色,又称红陶。后经陶窑的改进和烧制技术的进步,渐为灰陶、黑陶取代。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