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代各主要国家都城的变迁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9-01-17 17:49:12

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都建有都城,有时还不止一个。但春秋、战国时代都城很多,我们无法一一备述,现择其代表性的都城变迁,以考察区域性政治中心的变迁。

秦国

西周时秦国起于西垂,从事畜牧业。早期的都城西垂(今甘肃天水市西南)、汧(今陕西陇县西南)、平阳(陕西宝鸡县东南》,都在渭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带,适合于畜牧业。进入春秋时代,秦国已以农耕业为主。公元前7世纪中叶,秦人从平阳迁都于雍(今凤翔县南),史称地“居四山之中,五水之会”,高爽平敞,是理想建都之地,故都于此254年。当时农业比较发达,有余粮可赈晋国之灾。

战国时代,秦灵公时(前424年)又迁都泾阳(今泾阳县),秦献公二年(前383年)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又迁都咸阳(今咸阳市东),用商鞅为相,大力发展农业,最终东灭六国。

秦国都城迁移特点,一是逐步东移,目的是向东发展,争霸中原;二是从雍至咸阳,都址都在渭北,原因是渭北平原宽敞,有利于发展农业,战国末年郑国渠就修在渭北,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

燕国

燕国的疆域主要有今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早期的都城在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镇北1.5公里处,有古城遗址发现,本名作匽(或作郾),也称作燕。春秋时迁都于临易(今河北容城县境)。战国初期又迁都蓟(今北京城西南隅)。以后又营建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其目的是为了军事防御和南下进攻。

蓟地处华北平原北部的门户,是农业区和游牧区交会处,无论从军事还是经济角度考虑,是河北北部最理想的建都地点。上都蓟和下都武阳成犄角之势,互为唇齿。燕国最大的威胁是北方的山戎和南方的齐、秦,因此上都蓟和下都武阳都是根据这种形势建立的。

齐国

齐国自春秋以来,据有今山东省偏北大部和河北省东南部。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临淄)。临淄地处东西交通大道上,有淄水、时水与济水相通,而济水又是东西交通水运干线,故临淄有水陆交通之便,地处东偏,不受别国的威胁,故至战国末年未曾迁都。

楚国

楚起源于湖北南漳、保康一带,都于丹阳。丹阳诸说不一,或说秭归,或说枝江,总之在长江上游。春秋时都郢(今湖北荆州市北纪南城),前504年为畏吴,迁都于都(今湖北钟祥北丰乐镇),不久还都郢。另有别都鄢(今湖北宜城县东南)。

战国时(前278年)曾一度迁都城阳(今河南信阳市北楚王城)。前253年迁巨阳(今安徽阜阳市北),前241年迁都寿春(今寿县)。楚国从长江流域不断向东迁都,最后迁至淮河中游,明显为了向中原发展需要,定都的主要考虑是军事上的向外扩展。

吴国

吴国的主要领域在太湖流域,都吴(今苏州市)。吴地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吴国虽曾一度强大,欲争霸中原,但为时极短,即为越所灭,故数百年未迁都。

越国

越国初都越城,即今浙江绍兴市。灭吴后于前472年迁都琅邪(今山东胶南县南),与齐晋诸侯会盟,可见迁都目的完全是为了争中原霸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