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采用年号纪年起源于汉武帝,在这之前的帝王都没有年号。
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侯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前828年)、鲁僖公四年(前656年)、秦庄襄公元年(前249年)汉高祖三年(前204年),等等。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0年即位,称为建元元年,此后开始有了年号年号的拟定均选用表示吉利祥瑞的字面,一般用两个字,如汉宣帝刘询用的“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三国时昊末帝孙皓用的“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凰”“天册”、“天玺”、“天纪”等等。
有用三个字的,如南朝梁武帝萧衍用的“中大通”、“中大同”。朝有用四个字的,如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春用的“太平真看”;武周则天皇帝用的“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北宋太宗赵光义用的“太平兴国”,宋真宗赵恒用的“大中祥符”,宋徽宗赵佶用的“建中靖国”;夏毅宗李谅祚用的“天佑垂圣”、“福圣承道”等等。
最多用六个字,如夏景宗李元是用的“天授礼法延祚”,夏惠宗李秉常用的“天赐礼盛国庆”。由于年号过长不便称呼,因此没有超过六个字的。
下面我们再谈谈一次改元与多次改元。所谓改元,是指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凡皇帝即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的,叫做“一次改元”。如西汉平帝刘衍只用“元始”,东汉明帝刘庄只用“永平”,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只用“黄初”,唐太宗李世民只用“贞观”,等等。明清两朝的皇帝基本上一次改元。
但是,自汉武帝首创年号至元代,历代帝王大多数是多次改元。凡同一皇帝在位时采用两个以上的年号的,我们称之为“多次改元”例如汉武帝刘彻就有十一个年号,即“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年号最多的就算唐高宗李治了,他共用了十四个年号。其次算武周则天皇帝,她先后用了十三个年自汉至元朝历代帝王大多数是“多次改元”,因此就不便以年号来作为皇帝的称谓。而明清两代的皇帝基本上不改元,就有可能用年号来称谓皇帝。例如明惠帝被称为“建文帝”,明世宗被称为“嘉靖帝”,明神宗被称为“万历帝”,明思宗被称为“崇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