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刘姓,有人口近7000万,占全国人口的5.34%,在王、李、张之后排第四位。历史上刘姓还建立了西汉、后汉、南汉等政权。关于刘姓的起源,一般认为主要有七大来源。
第一类相传为古帝尧之后。尧又称陶唐氏、伊祁氏、伊耆氏,传说尧的子孙有一支为祁姓,受封于刘(今河北省唐县),后裔便以刘为氏。夏朝时,这一支的后代刘累,为第十三代夏帝孔甲养龙,被赐为御龙氏。但刘累养龙的技术不佳,四条龙被弄死了一条,便带全家逃往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隐藏起来。
到了商代,刘累的后代称为豕韦氏,到了周代称为唐杜氏。周成王时,在唐地(今山西省翼城县西)的唐杜氏叛乱,被周公讨平,便奔至杜(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世称杜伯。周宣王以后灭了杜,杜伯之子隰叔跑到晋国,在晋国任士师之职,其孙士会以“士”为氏。晋襄公死后,士会被晋国大臣赵盾派往秦国,想拥立身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君。但赵盾转而又让晋襄公的幼子夷皋继位,从而挑起晋秦之战。秦军被击败后,士会投到秦国,若干年后才归国复职,其后人留在秦国者,又恢复祖先姓氏,仍姓刘。“刘”与“留”同音,也含留下来的意思。
第二类出自姬姓。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假师县南),子孙遂以邑名为氏。
第三类为周大夫刘康公之后。康公是周定王母亲的弟弗,食采于刘,死后谥康,故称刘康公,其子孙亦为刘氏。
第四类为赐姓。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封有功之臣娄敬和项伯为刘氏。
第五类亦出自汉代。汉高祖刘邦为抵御外患,与匈奴和亲,将公主嫁于匈奴单于冒顿。按匈奴习俗,贵者随母姓,故冒顿子孙有的姓刘。
第六类为改姓。于北魏时,孝文帝改鲜卑族独孤氏为刘氏。
第七类为冒姓。五代北汉开国君主刘知远,原为沙陀部族人,冒姓刘。
刘氏望族繁衍众多,有彭城、沛郡、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玡、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其中以彭城、弘农、河间三望最为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