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争说包龙图-包拯被称颂的原因及其流演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9 14:54:58

被世代传诵的青天包拯( 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进士,始为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后徙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县。庆历三年(1043)入京任殿中丞,又迁监察御史。皇祐二年( 1050)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四年,除龙图阁直学士。嘉祐元年(1056)权知开封府。六年升为枢密副使。七年,逝世,终年64岁,谥孝肃。著作《奏议》十五卷传世。因为他曾先后任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学士,因此,后人称其为包待制或包龙图。

廉洁奉公明察善断包拯,即后世所称包公。论官职,他无法与同朝名相寇准相比;论作为,他无法与“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相比;论武功,他无法与岳飞相比;论文才,他无法与“三苏”相比。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封建官僚,在千百年来的民众心中,却是任何人都无法与之比拟的。寇准、王安石、岳飞、苏轼的结局都非常悲惨,而独有包拯得以善终。虽然他也屡犯龙颜,忤怒权贵,然而自宋朝起,他被褒誉的程度却越来越高。这在中国历史上的确是个奇特的现象。

在民间传说中,包拯是尽忠尽孝,惩恶扬善,明察善断,解民疾苦,廉洁奉公,几乎集所有美德于一身。那么,真实的包拯又是怎样的?他的事迹又经过怎样的流传演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模样的呢?

人们总结包拯的几条特质是不错的。然而,人们习惯于把人看做是单面的人,也就是说,如果视一人为奸臣,那么所有的窳坏之事都会算在他头上。反之,忠臣也是如此。所以,有些“光辉业绩”,虽然不是包拯所为,人们也愿意将它们附着在包拯身上。正如胡适先生所说:

“包龙图——包拯——是箭垛式的人物,古来有许多精巧的狱故事,或载在史书,或流传民间,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来历,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个人身上。在这些侦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间的传说不知怎样选出了宋朝的包拯来做一个箭垛,把许多折狱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

景祐四年(1037)包拯于入朝听选前,曾作诗明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一片赤胆忠心跃然纸上。

包拯曾任盛产端砚的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县。当时,端砚是朝廷贡品,为常人所难求。他的前任曾征取朝贡数量的十倍来结交朝中权贵。而包拯赴任后,仅仅按照朝廷所要求的数量征求,直到任职届满,也没有带走一方端砚。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