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最后几十年,尽是些娃娃皇帝、傀儡皇帝,只有慈禧太后是实权人物。
对于慈禧,我的印象曾经也挺坏:残酷地扼杀“戊戌变法”,自私地挪用海军经费为自己造颐和园,愚蠢地利用“义和团”疯狂地对世界宣战,而战争真正一来又狼狈地逃跑……简直糟糕透了!
然而,细看一下晚清史,冷静地想想,我又不能不予以一定的理解与肯定。物极必反。正是那次逃亡,面壁思过,她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是“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开始正视现实,一方面对外和解,不再幻想依靠“义和团”之类巫术对抗全世界;另一方面调整皇族与百姓的关系,适当顺应潮流,顺应民心,支持君主立宪改革,有些甚至还超出了“戊戌变法”的计划。
当革命党搞自杀袭击,试图阻止钦差出国考察之时,她完全有借口中止改革,转而全力镇压革命党。可她没这样做,而是有条不紊地继续推进改革。针对地方请愿文中“宪政所以能实行者,必由国民经有一运动极烈之年月,盖不经此,不足摧专制之锋”,礼部侍郎于式枚抓住这句把柄,奏请缓行立宪。她也没有采纳,改革事业不慌不忙继续着。
清廷发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要求各省迅速设立咨议局,限一年之内全部办齐。随后发布《钦定宪法大纲》,要求立宪限九年筹备完成,并颁布《九年预备立宪逐年推行筹备事宜清单》,逐一开列每年应该完成的事项。我觉得这应该让人有所信服。再说,那个时期不光是保守派、改革派和革命派三种势力相互激荡,甚至刀光剑影,你死我活,还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可慈禧抵挡住了,现代经济与现代文化教育事业也呈蓬勃之势。慈禧功不可没!
我总觉得,如果慈禧迟些死,君主立宪改革非常可能成功。当时《纽约时报》发表《慈禧死了,清国改革走向何方》一文透露:
长期以来,很多研究清国问题的专家都非常自信地断言,大清国会在慈禧皇太后死后发生一场政治大灾难,十年前当我到东方时这种假设性的推定就已为人们所熟知和公认了。
该文章还说:“大清国上周所发生的事情不只对该国本身,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极为重要。”由此可见慈禧的分量,也即中国的分量。
《剑桥中国晚清史》将清之灭亡时间定为:1908-1912年,也就是慈禧太后和光绪死后,载沣摄政时期,说“至少在1908年前,它能够完全控制新思想,以防止它们对原有的秩序构成任何严重的威胁”。1908年开始就不一样了!因为“主少国疑”,人们更强烈要求加快改革步伐,希望能早日摆脱风险,连地方督抚、资政院和资议局也越来越多地站到民众一边,载沣们却没能顺应形势,以致民心、军心、官心与皇族之心的冲突愈演愈烈,“引起了普遍的不满和更广泛的反清大联合”,放弃改革,而选择革命,导致君主立宪事业突然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