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宋代以来,更为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大量书籍。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研究祖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不可缺少的参考材料。
要充分利用这些书,就要首先将其整理出来,尤其是那些善本书。那么什么叫善本书呢?
一般说来,一本书越是最初的版本,文字越准。越到后来,翻刻传抄,错误难免。所以,人们一般把精加校勘、错误较少的古书,称为善本书。后来,又有人把旧刻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统统称为善本。这有点不够精当。因此,国家在整理《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时,把善本书的标准统一定为“三性九条”,以此作为一本书可否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的标准。
“三性”是:因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书籍内容有否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雕版印制考究、插图等精美的“艺术代表性”。
“九条”是: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书籍。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书,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凡符合上述之一条的书,就可称为善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