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中的四种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上、去、入总称仄声。故四声又称“平仄”。要知道什么是四声,得先了解声调的构成。
所谓声调,即汉语(及某些其他语言)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其中,高低、升降是主要因素。以普通话的声调为例,它的四个声调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中,阴平声是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而上声是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高降调。
古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则和今天的普通话不完全相同,《康熙字典》中载有这样一首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对古汉语的四声法作了形象的概括。值得一提的是,古声调中的入声,在今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有保存,北方的一些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也保留了入声。然而北方和西南的大部分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在北方,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最少),有的变为去声(最多);在西南(从湖北到云南),入声字则一律变成了阳平。
四声和韵的关系十分密切。在韵书中,什么字归什么声调,泾渭分明。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则不能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