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有好些书是描写战争(或打斗)的,比如,早先的《左传》,晚一些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但若是仔细推敲起来,这些书却并不以正面描写战争或一刀一枪的打斗为长。
《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化不少笔墨写郑庄公母子、兄弟不和的原因,写他们之间矛盾逐步激化的过程,甚至还写战后郑庄公如何恼怒地囚禁母亲又自找台阶放了母亲,而对于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却只写了一句话:“公伐诸鄢。”
《左传》所描写的其他战役,也往往详写战前战后情况而略写战争经过。为什么?因为战前战后的情况更有利于揭示战争的原因和后果。另一方面,就打仗本身而言,无论是单打独斗还是集体作战,都很难写出精彩的篇章,除非是现代的武侠小说,读者能从打斗中领略一些匪夷所思的招数,除此之外,写打仗(斗)而写得漂亮的,实为少见。
《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三拳是写得成功的,但它的妙处正在于避开写怎么打,而是写打了后怎么样——这就是所谓的“不写之写”。
“温酒斩华雄”可说是《三国演义》中的华采乐章,也是“不写之写”的典型。华雄在战败了“江东猛虎”孙坚后,又连斩俞涉、潘风两员大将,在“众皆失色”的情况下,关羽挺身而出,“愿往斩华雄头”。只见他“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然后,作者就没有再跟随他而去,而是和众诸侯一起留在了帐内,“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起,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我们不知道关羽是如何和华雄作战的,但我们可以从这动人心魄的听觉效果中想见这场战斗的激烈。
尤为出色的是作者的细节描写:关羽上马前,曹操曾“教军士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而当他“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时,“其酒尚温”。
这一场战斗,作者全部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先让华雄连斩数将,显出其骁勇无比,为关羽的出场作好铺垫;再用听觉形象替代视觉形象,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最后,又用酒的温度,暗示时间的短暂,衬托出关羽的勇猛。如果把这里的虚笔全部换成实笔的话,很可能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
同样是战斗,“三英战吕布”就是正面描写的,比如,“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比如“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比如“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或者是“龙驹跳踏起天风,画戟荧煌射秋水”,“虎须倒竖翻金线,环眼圆睁起电光”,“马蹄到处鬼神嚎,目前一怒应流血”。
就描写的篇幅而言,“三英战吕布”远远超过“温酒斩华雄”,但其艺术效果却落在了“温酒斩华雄”之后,可见,恰到好处的“不写之写”,比正面描写还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