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5-30 17:30:07

说话是一门艺术,那么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些什么?话不在乎多少而在于该不该说,说得好不好。就像饭吃多了不好,吃少了也不好,合适最好是一样的道理。英国有一句谚语说:“能言是银,沉默是金”,金和银都是好东西,关键是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

一要注意说话的环境和效果。“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不看说话的环境说话,那是信口雌黄;朋友聚会还一本正经地“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部”,那是打官腔;人家死人了,还嬉皮笑脸地讲笑话,那是欠揍!

杨修是三国时的才子,是个心理学家。曹操在一道门上写了个“活”字,他认为门内有“活”不是“阔”吗?于是叫人把门改窄,曹操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然而,当曹操和刘备在进行大战,进不是,退也不是的时候,部下来问口令,曹操正在吃鸡肉,随口说“鸡肋”,杨修就叫人收拾行装,准备撤军,解释为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不甘”,这不是扰乱军心吗?结果被曹操所杀。

二是要积累素材。说话是要有素材的,有了素材,才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没有素材,就会干巴无味,翻过来“三条黄瓜”,翻过去“黄瓜三条”地哕唆。毛主席的演讲是很生动的,那是因为他掌握很多说话的素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语录;“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是明代才子解缙讽刺人的对联;“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纯粹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俗话”。名言俗语,顺手拈来,能不生动吗?要掌握大量说话的素材,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努力学习,向书本学习,更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三要注意听众的心理。在谈话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听话的人心不在焉,对问题避而不答,装作没有听见,或者把话头扯开,也就是“顾左右而言他”时,就说明人家实在不喜欢你的话,应该及时转移话题,或者干脆不要再讲。

四是要注意逻辑和语法。有的人讲话是“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原因就是不注意逻辑,事物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或者缺少必要的铺垫,导致东一榔头西一锤子。或者句子成分残缺,让人不知所云。解决的办法是讲话前要有一个“腹稿”,不要信口雌黄。

五是口头语言和体态语言结合。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信息的表达是由言词、声音和面部表情的有机结合完成的。同一相声剧本,马季、姜昆讲和我们讲的效果绝对不是一样的,原因就是马季先生能把言词、声音和面部表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艺术。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讲话的水平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