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里的千年秘密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4-11 18:09:04

古书里说;敦,大也;煌,盛也。这就是敦煌。单这两个字,你就可以想像千年以前这里是怎样的熙来攘往。它曾经是连接中国腹地和中西亚交通的咽喉所在,东西方文明蓬勃的血液流经此地。随着海路的兴起.这里渐渐被人们遗忘。长城塌了,城池废了,人烟散了。还留有些灵性的应该是鸣沙山山崖上那高高低低蜂房一样的洞窟。洞窟里的佛像依然被善男信女们膜拜着,袅袅的香火驱散了些许这茫茫戈壁上死寂的气息。

然而,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敦煌仍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它与莫高窟精美的壁画雕塑、塞外的别样风情紧紧联系在一起。但除此以外,恐怕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埋藏过一段辉煌,上演过一段痛史-诞生了一门迄今仍为全世界学者研究的学科,而这一切都源自一个秘密的揭示。

1900年,一个名叫王圆禄的游方道士辗转来到敦煌的莫高窟。尽管眼前的一切古老而又破败,但这座传说从十六国起就开凿出第一个佛窟,迄今已有千年的“千佛洞”,还是引来这位道教徒的敬仰,他决心留下来,井筹划打通几个洞窟建立一座道观。

在王道士的带领下,几个雇工钻进了人称“吴和尚洞”的洞窟。就在清理淤沙的时候,忽然发现一面绘有壁画的墙是中空的,待打开一看,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洞中满满堆着像小山一样的卷轴,那是古代的经卷、文书和佛画,久远年代以来滞重的气息被搅动了。然而王道士丝毫不知这些古代文献的来历,当地的官员和有钱的士绅也都不屑一顾,于是他便只好用它们当作馈赠的礼物,以换取一些募捐。洞中守护了千年的秘密就这样随着古老的卷轴无声无息地流散去了,竟没有人识得这秘密的分量。

然而,这的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秘密,洞中几乎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在大约5万件的文献里,除却佛经,还有道教、摩尼教、袄救的教义,甚至早期的基督教文化。而除宗教之外,又涉及经济、科技、军事、医药、语言文学和传统典籍各种领域,让人叹为观止。

究竟古人为什么要编织出一个藏经洞的秘密,而且在任何一部历史文献上都没有只字片语的记载?这在敦煌学学者中,至今都存有争论。

由于藏经洞里的文献标有纪年的最晚为11世纪初,那时正值宋初,西夏人攻打了敦煌,于是出现了一种叫做“避难说”的猜测:寺院为了躲避西夏人的进攻,匆匆封起了洞口。然而有人提出了异议:西夏人同样是信奉佛教的,寺院的担忧岂非多虑?于是又有人推测由于当时敦煌的统治者与新疆和田的国王结成了亲家,而更西边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黑汗王国消灭了和田,所以敦煌陷入了恐慌,他们惟恐佛教文化被毁,便辟出一间密室藏经。但依然有不能自圆其说的地方,藏经洞中的文献展现的不仅是单一的佛教领域,各种民族、各种宗教的文化在这里都有所记录,更有大量反映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决不是狭隘排外的。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