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锣鼓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文章主题:民间技艺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6-16 13:38:09

太原锣鼓是山西清锣鼓三大鼓种(威风锣鼓、绛州鼓乐、太原锣鼓)之一,最初流行于太原市和晋中、吕梁一带,目前己遍及全省及全国各地。

据考证,太原锣鼓最初是为祭祀汾水神或土地神而产生的,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传说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妹妹曾居住太原市郊古寨村,每当她动辇(音碾)出阁,当地群众便以锣鼓迎送。太原锣鼓的代表曲牌之一《流水》,据说就是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来祝福这位皇姑的。太原锣鼓扎根于民间社火,是由迎神赛社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社鼓”,经历代发展演变,逐渐从迎神赛社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发展的锣鼓艺术形态。

太原锣鼓主要有合奏与对奏两种表演形式,合奏又有三种形式:粗锣鼓(铙、钹、鼓)合奏,细锣鼓(马锣、小锣、铰子、二钹、京镲、战鼓)合奏,粗、细锣鼓(两组)对奏。对奏有两种形式:粗锣鼓分两组对奏,粗、细锣鼓两组对奏。太原锣鼓的曲式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单乐句曲牌、多乐句曲牌、多乐段曲牌、串子曲牌。现存代表性套曲曲牌7套,常用曲牌50余首,著名的曲牌有《流水》、《单一二五》、《双一二五》、《牛斗虎》、《狗相咬》以及《农一二五》、《旋风镲》、《水龙吟》等。

太原锣鼓演奏技艺丰富多彩,击鼓技巧有“打鼓心”、“磕鼓边”、“舞花”、“磨钉”、“击楗”等;击镲技巧为三晋一绝,素有“绛州鼓,威风锣,太原锣鼓耍大钹”之誉,简称“南锣北钹绛州鼓”,尤以“抛击”铙镲和“.怀抱金瓜”为著名;前者金铙上下旋飞、铮铮有音,后者环臂击镲、圆润在胸。

太原锣鼓的乐器制作有严格的工艺要求。首先是对牛皮的选择十分讲究,要经过筛选、割制、熟皮、浸泡等工序:挑选木料要求精细,一般选用水曲柳、椿木、楸木等硬榨木板,经窑火熏烤,弯圈成型;鼓腔内置钢簧响环,鼓钉选用铁制土钉,一面鼓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铜器要选用紫铜与纯锡的合金冶炼成坯,经锻压成型后,车光净面,淬火而成。

太原锣鼓的传承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目前已知最早的“社家鼓”锣鼓曲牌源于太原南郊范家堡、古寨村、武家庄的民间社火锣鼓。20世纪60年代开始锣鼓单独表演后,主要分支有:1、太原近郊的农民社火锣鼓,如范家堡、古寨村、亲贤村、清徐、北格、武家庄等地.2、太原市城区庙前、三桥、铁匠巷等民间社火锣鼓;3、太原市城区钟楼街的河北同乡会社火锣鼓。70年代,太原锣鼓传人王平化将太原锣鼓七套曲谱整理成册,在省歌舞剧院王宝灿提议下,正式定名为“太原锣鼓”。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