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师的故事

文章主题:成语典故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10-12 22:09:05

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意诗词中汉字的运用情况,好的诗文往往从一个字的运用上就能看出来,所以能够帮助别人改动一个字以后使诗文更加完美的人往往被人们颂为“一字之师”。在中国历史上就出现过很多个“一字之师”。

五代时候王定宝的《唐摭言•切磋》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唐朝时候,有一个太守名叫李相,他在读《春秋》的时候把鲁国大夫皮孙蜡的“蜡”错读成了“若”,他手下有个小吏站在他旁边侍读。每当他错读成“若”时,小吏的脸上就有异样表情,不太好看,次数多了,李相发现了这个情况,很奇怪,他问小吏:“你常读《春秋》吗?”小吏恭敬地回答:“是的。”

李相严肃地问道:“为什么每当我读到‘叔孙蜡’时你就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呢?”小吏见长官那么严肃,以为是责怪自己,连忙躬身跪倒,恭谨地回答说:“小人过去曾蒙老师教过《春秋》,今日听将军把‘蜡’读成‘若’,方才明白过去照老师所教把它读成‘绰’是大错了。”李相见小吏说是老师读错,不由暗自生疑,便说:“恐怕不是你老师的错吧?我没拜过师,这个字是照本朝陆德明的《经典释文》中的释文注音读的,一定是我读错了,而不是你读错了。”

说完,从书架上取出《经典释文》,让小吏看。小吏一看,才明白李相把字形看错了,他委婉地说明正确的读音是“蜡”而不是“若”。李相听了,顿时脸上发烧,觉得自己身为大官,每天读《春秋》,多次读错字而不自知,十分惭愧。于是他让这个小官吏站在北面,自己站在南面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大礼,这应该是最早的“一字之师”的记载了。

读书时粗心读错了字,得到别人的纠正,也是“一字之师”。在宋代陈辅之的《诗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杨诚斋和自己同屋的朋友谈及《搜神记》的作者——于宝,一个小官吏走进屋子对他说“大人,您说的不对,不是‘于宝’,而是‘干宝’。”杨诚斋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于是这个官吏把≤韵书》取来给他看,在“干”字下面有一行注释:“晋有干宝。”杨诚斋非常高兴,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这些“一字之师”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是被纠正者的谦逊好学和获益提高。

古时候,还有不少在写作和修改诗词时受到点拨的“一字之师”故事。在《唐诗纪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有个僧侣名叫齐己,他对写诗作文很感兴趣。听说郑谷对于诗文很有研究,他就带着自己写好的诗稿去拜访郑谷,希望得到郑谷的指教。齐已把诗一篇一篇地拿给郑谷看。郑谷边看边读,读着读着,看到一篇名为《早梅》的诗,他停了下来,沉思不语。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