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和“百姓”两个词语,今天都用来指一般民众,但它们最早的涵义却有所不同。
传说四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他们同东部的夷族部落一起,打败了由南方前来进犯的九黎族,并获得了大批俘虏.九黎族的俘虏成了黄炎部落联盟的奴隶,被称作“黎民”。这是最早使用“黎民”的名称。
远古时代,许多部落都是由氏族组成的。相传黄炎部落联盟约有一百个氏族,每个氏族又各有一个表示区别的姓,因而黄,炎部落联盟的氏族就称作“百姓”。这是最早使用“百姓”的名称。
黄炎部落联盟在打败九黎族以后,各个氏族分别占有不同数量的奴隶,所以当时的“百姓”实际是大大小小的奴隶主贵族。
商朝初期,“百姓”的主体仍然是奴隶主贵族。以后,各氏族内部逐渐分化,一部分人变成了穷人,成为“庶民”,即自由民。
直到战国时代,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百姓”的特权丧失了,而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黎民”,则逐渐上升为自由民。这样,“黎民”和“百姓”,才成为一般民众的同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