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8年2月,赵构定都杭州,并改名为临安。“临安”何意?有的说“临时偏安”,有的说“临近安徽”,众说纷纭。我想该是临时偏安吧!意指暂时安于一方,终归是要回到国都开封去的。
1141年11月,宋、金终于正式签订和约,约定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南)与淮水一线为界,宋帝对金帝称臣,并每年进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逢年过节另行送礼,他们则送还赵佶的灵柩和赵构的生母。对于宋来说,这和约显然是耻辱的。赵构的心情既感到宽慰无比,又感到痛苦难忍。他无奈地说:“朕对南北之民均爱!朕之所以议和,并不是害怕战争,而是害怕战争给百姓带来的伤害。有些大臣偏激,批评朕软弱,那不是天下人的共识!”这话应该发自肺腑吧!
以后宋金关系有所反复。到1149年,金又发生政变,完颜亮弑君篡位。完颜亮曾拜汉儒张用直为师,颇通汉文化。他立下平生三大愿:一是国家大事自己说了算,二是征服南宋统一天下,三是娶天下绝色美女为妻。
然而,他荒淫无耻,残暴嗜杀,赵翼认为他兼齐文宣、隋炀帝两人之恶而过之,《金史》写他“淫嬖不择其骨肉,刑杀不问有罪”。据说当他读到柳永词《望海潮》时,对临安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景象向往不已。1161年中秋后没几天,他便撕毁和约,大举南侵,但被宋军击败。他仍然强求渡江,激发兵变,遭乱箭射杀。接任的完颜雍吸取前任教训,主动与宋议和。从此,宋金休战约30年。
1155年10月,秦桧病死,金人担心和约得不到继续执行。次年3月,赵构特地下诏:朕惟偃兵息民……讲信修睦,古今之大利……故相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有渝定议耶……内外大小之臣,其成体朕意……如敢妄议,当置重典。
由此可见赵构求和之诚心与决心,也可见迄今有些人将宋与金议和的责任全推到秦桧身上极为不公,也不符史实。当然,这不是个案。“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国人思维一大特色。国家出了问题,往往归咎于“奸臣”,而不敢追究皇帝,自欺欺人。再说,有功就是皇上领导英明,有过就推给部下,也是极不道德的。赵构在明知有人非议的情况下,仍能如此担责,不论从道德上还是政治上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对于北宋亡国的责任,赵构不追问自己的爸爸赵佶,却归咎于更早的改革者王安石,说:“安石之学杂以旧道,取商鞅富国强兵,今日之祸,人徒知蔡京、王黼之罪,而不知天下之乱生于安石”,开全盘否定王安石之风,并没能超脱帝王好揽功推过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