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作者黄仁宇曾说:其实与敌人对抗时,在战与和两途徘徊乃宋代朝廷的一种习惯,这种举棋不定的态度可以追溯到北宋时代(那时国都仍在开封),宋朝不能在战与和的途径上长期保持其政策之前后一致,对本身造成的损害远超过秦桧的奸计。
其实,这种战与和的徘徊不仅是宋的习惯,金也如此,宋与金最终鱼死网破。而赵构本人的态度倒比较坚定。
1162年6月,赵构忽然将皇位禅让,自己当太上皇。与金议和终于达成之时,他曾对大臣大发感慨:“凡事得考虑周全。朕才35岁,为周全头发都白了!”由此我猜测,他很可能出于这样考虑:这皇帝当得实在是太累了,见好就收,享几年清福去吧!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禅让”的佳话,但大都是被迫的。我认为赵构这次货真价实,毫不勉强。总体看来,不少人说他是昏君,但通过以上事实,也许你跟我一样会有些改变。
赵构没有亲生子女,只有两个过继的儿子赵昚和赵琢。
36岁的赵昚即位后,很想有番作为,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平反,包括岳飞。他重用主战派,积极备战。第二年即1163年4月,提拔张浚任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大举北伐,准备收复中原,不久却溃败。赵构明确反对说:“抗金之事,等我百年之后你再干吧!”赵昚不能不等。但金兵也无法过长江,于是第二年“隆兴议和”达成,一是南宋对金不再称臣,改称叔侄关系;二是维持现行疆界;三是宋每年给金的“岁贡”改称“岁币”,银绢从25万两、匹减为20万两、匹:四是宋割商州、秦州给金;五是金不再追回逃宋的人。这和约多少挽回点面子。
从此,再没人想北伐,集中精力于内政。赵昚改变学术上树一派打一派的做法,对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及新兴的程朱理学,采取兼容并蓄、共同发展的政策,很快出现文化繁荣局面。
最后,从金国叛出一个蒙古国的时候,北宋末悲剧重演:南宋与蒙古先是结盟联手灭金,金一灭蒙古就变成恶邻,迅速将南宋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