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纸币的发行及其崩溃的原因(3)

文章主题:历史研究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7-20 19:21:42

市场所需求者为实值,不是名目货币量。宝钞的实值通货占有率减低到原有的一半,即从50%降到25%,在白银通货供给弹性极大(人民拥有足够的随时可转换成通货的白银)的前提下,宝钞所缩减的份额,马上被白银取代,结果宝钞与白银的实质货币市场占有率变成25%:75%,也就是两者的市场份额是1/4:3/4。如果宝钞再贬值一半,即4贯兑换1两白银,而名目货币量还是100贯不变,那么宝钞的实值货币市场占有率会缩减成12.5%,而白银会扩张成87.5%,也就是两者的市场份额变成1/8:7/8。如果宝钞继续贬值而名目货币量不变,它在货币市场的份额会继续萎缩,直到完全退出市场流通,完全被白银取代。货币像语言一样,越多人用就越有用,越少人用就越没用。使用率反映货币的流动性(liquidity),而流动性的大小决定货币的价值。

当宝钞在通货市场的份额减少,它的流动性跟着降低,贬值是必然的结果。明朝政府始终紧抱着退缩的宝钞政策,面对贬值的压力,政府就尽量不再投入新钞。更有甚者,明朝政府还加强宝钞的回收,让宝钞的市场份额萎缩得更厉害,宝钞的流动性加速降低,宝钞贬值得更快。从宣德朝起,明朝政府比前朝更加大力地回收宝钞,而宝钞的贬值趋势更加迅速,让它加速走向崩溃,最后在正统朝时完全给白银替代掉。

简单地说,大明宝钞发行时就设定是纯信用的不兑换纸币,人民难以接受,贬值的命运无可避免。明朝政府面对贬值一直采取减少宝钞发行量的逆风操作方式,结果加速贬值的趋势,让白银源源不断地进入货币市场,取代宝钞的通货功能。大明宝钞发行大概六十年就崩溃,比起宋金元三朝的纸币都来得短命,可以说是中国纸币史的一个特例。而它在王朝经济力上升的时代崩溃掉,更是一个特例。

中国第一个纸币周期在明朝的盛世划下句点。明朝纸币的崩溃,肇因于政府的政策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是不兑换纸币政策,第二个错误是保守退缩的纸币发行政策。不兑换纸币政策让人民对大明宝钞的价值心存怀疑,注定它会随时间走向贬值的命运。保守退缩的纸币发行政策加速宝钞的贬值,面对白银的竞争,大明宝钞不断地缩减它在货币市场上的实质占有率,最后被白银完全取代。从正统朝起,中国经济踏上了四个多世纪的白银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双元金属货币的途径。

在中国传统经济的发展上,明朝纸币的崩溃带给我们某些值得反省的经济意涵。

(一)在明清银铜双元币制下,政府发行铜钱,白银则任由民间发行流通。这种币制可以随时随地调整两种通货之间的汇率,让两种通货的数量混合自动地伸缩以满足市场需求,其结果是它会有效地适应明清中国各地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让该差异稳定地长期持续下去。例如,先进地区多用白银,落后地区多用铜钱,这种现象继续到清朝末年。银铜双元币制的运作有助于稳定中国各地有如光谱差异般的传统经济,却无助于全国的经济整合。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