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的中国小行星

文章主题:天文历法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18 12:21:12

1955年1月20日,紫金山天文台行星室的研究人员, 53岁的张钰哲与年轻的助手一起,在国内首开记录,发现了一颗新的小行星,并临时命名其为“紫金1号”。到1957年时,在国际小行星出版的刊物中,已有20多颗小行星的轨道是由我国天文学家提供的。

张钰哲与小行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逝世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研究室已发现了900多颗未见记录过的小行星,其中200多颗已为国际公认,获得正式国际编号的达130余颗,按相同期间发现新小行星数的排名,可以位列世界第五。而当时他们所有的仪器却只有一架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号的口径40厘米的“双筒望远镜”。

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最初一批小行星,大多以省、市自治区的名字命名,如第2045号北京、第2197号上海、第2077号江苏、第2510号山东……后来少数城市也上了天:第2693号延安、第2719号苏州、第2851号哈尔滨、第3543号香港、第8423号澳门……

中国小行星还有不少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最早的是5个古代大科学家:第1802号张衡、第1888号祖冲之、第1972号一行、第2012号郭守敬及第2027号沈括。当代的天文学家与物理学家则有:第3171号王绶瑁、第3241号叶叔华、第3405号戴文赛、第3462号周光召、第3513号曲钦岳、第3704号高士其、第85472号席泽宗……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李政道分别命名了第3421号与第3443号。一些企业家后来也跻身其中,如田家炳(第2886号)、邵逸夫(第2899号)、陈嘉庚(第2963号)、曾宪梓(第3388号)……

在发现小行星行列中,北京天文台(现属国家天文台)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陈建生院士的领导下,从1995年开始,使用60/90厘米施密特望远镜与2048×2048ccd系统,由朱进主持ccd巡天观测,在短短四五年内就发现了1000多颗新小行星,其中已有91颗获得了正式的国际编号。于是“北京大学”星(7072)、“中国科学院”(7800)、“北师大”(8050)也就在太空中大放异彩。

斐然的成就自然会受到世人的尊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也因此把8颗外国人所发现的小行星赠予华夏儿女,最初的3颗是:(1881)“shao”(邵)、(2051)“zhang”(张)和(2240)“cai”(蔡)。众所周知,邵是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邵正元,张即是张钰哲先生,而蔡则是中国台北天文台台长蔡章献。后5颗有:(3751)江涛(旅英天文学家)、(3797)余青松(紫金山天文台创建者)、(4760)张家祥(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专家)、(6741)李元(著名天文科普作家)和(6742)卞德培(著名天文科普作家)。

“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也不会忘记朋友,所以紫金山天文台也特意把他们于1965年发现的第2790号命名为“needham”(李约瑟)。

如今,100多颗中国小行星正不断从星空中飞过,相信随着中华的振兴,这支中国星的队伍将会更加壮大。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