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着极为丰富的天象记录,很多都是世界独有的,而且常是最早、最完整的史料。如有关陨星的700多个文献,是古陨星最系统、最珍贵的资料。古籍《竹书纪年》中,就记载有公元前2133年的陨石雨,“帝禹夏氏八年六月,雨金夏邑”。这次降于河南颖川县阳翟地区的一次铁陨石雨,也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陨石记录。
有许多迹象表明,陨石雨很可能是小行星闯进地球大气层的产物。
1976年3月8日下午3时许,吉林市北郊晴空万里,突然一个光耀夺目的大火球从天而降,在由东向西的疾驰时发出两声山崩地裂似的巨响,随后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滚滚沉雷声,几个小火球化作万千金石,成了一场壮观无比的陨石雨。目睹这次大陨石雨的不下几千人,事后人们在5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总共收集到大小陨石300多块,总重2700千克,其中最大的1号陨石重达1770千克,是目前世界上所见的最大石陨石。
1974年我国对东台陨石进行了分析研究,欧阳自远等人开拓了中国陨石学的多学科研究工作,1983年对“宁强陨石”(我国第一颗碳质球粒陨石)进行了综合研究。
我国天文科普家卞德培(199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把第6741、6742号小行星分别命名为李元与卞德培这两位著名天文科普家)经过多年对陨石的研究考察,发表了《我国已知陨石的初步统计》,第一次对建国以来的陨石作了全面的记载。1981年他在美国《meteorites》(陨星学)发表了《中国陨石》,列出了67次陨石陨落的资料,使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所编的《国际陨石目录》,长期所列的11次中国陨石一下增加到了50次以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高度重视。第二年此文刊载于法国的《nova note》上。
1982年榻锐光等人对中国古陨石记录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并把其运用到形成太阳的原星云的化学成分、凝聚与集聚过程、行星的形成与演化、元素的起源与演化、稀有气体同位素甚至生命的起源,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在吉林陨石的深入研究后出版的《吉林陨石雨论文集》中,除了对陨石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机化合的矿物组成与形成等常规研究外,还先后与美国、德国、瑞士等国科学家合作,开展了陨石的状态方程、冲击效应热变质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欧阳自远等人在1983年用宇宙成因核ne含量作为第一暴露阶段样品的深度标尺,用60co含量作为第二暴露阶段样品的深度标尺,来恢复吉林陨石原母体,得出结论:它原来确是小行星的一部分,在大约1000万年左右被撞击出来,起先有10多米大小,但在约4000年前又被撞了一次,使其终于从内层分离出来,成为半径80 - 90厘米大小的单体,并最终于1976年落于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