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跟中国交往最多的邻国之一,确实算一定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这时期却冲突越来越激烈。‘为什么呢?先说个细节:1862年,日本高杉晋作到上海,要买魏源《海国图志》等著名的救国救民之书却没有,而只有《佩文韵府》之类闲书,感慨不已,断言:“口头尽说圣贤语,终被夷蛮所驱使。”同行的下层武士峰洁目睹清军状态后,则声称:“若给我一万骑,率之可纵横南北,征服清国。”换言之,日本军人看透了清帝国知识分子与军人的真相。
正如雪珥写道:大清国的知识分子的确提出了一些救国的方案,但中国人的特点就是药方满天飞,神医遍地走,谁也不服谁,最搞笑的甚至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我们使用汉字,而非拼音文字。于是,很多知识分子就去研究拼音方案,搞出了几十种,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如何改进兵器。
就此,日本断定大清亡国在即,与其让别人捡去,不如他们先下手。就像杜佑评论安禄山“事理不得不然”,面对如此中国而不出手,那只能说日本太傻了!
1871年订《中日修好条规》和《通商章程》,约定两国商民可在对方指定的通商口岸开展贸易(中国开放14个,日本开放8个),但不得进入内地;两国货物进人口岸,均照对方海关税则完税;两国在对方指定口岸可设领事,约束本国商民,民事案件归领事审理,刑事案件由领事和地方官会审。
同年,漂流到台湾的琉球船民被高山族人误杀。当时琉球是中国属地,可是第二年日本封琉球国王为藩王。随后,日本官员来华质问琉球船民一事。清廷官员严正声明台湾、琉球“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但同时又说杀人的高山族是“化外”之民。“化外”指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这时用来显然产生歧义。日本抓住这话,曲解为清廷承认台湾高山族地区不属于中国,于1874年设立“台湾番地事务局”,任命长官,并在那里设军事基地,图谋久踞。清廷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到台,全面防御。在英国“调停”下,签订《台事专约三款》及凭单,约定日军退出台湾;清廷给“抚恤”银十万两;清廷承认日军此举为“保民义举”,给日本兼并琉球以口实。1887年11月,台湾建省,开始统一在清廷管辖之下。
1875年日本军舰入侵朝鲜领海,在江华岛(今韩国首尔西北)测量人海口,并登陆屠杀。第二年初,胁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夺取一系列权力,破坏朝鲜主权。
1879年日本侵占琉球,废琉球国王,改为冲绳县。清廷反对,并请来华的美国总统格兰特出面调停。日本表示愿意谈判,但不愿第三者插手。第二年,日本代表来华,要求清廷承认日本吞并琉球。当时,清廷重在“防塞”即抗俄,琉球问题不了了之。等新疆问题解决,又冒出法国人染指越南。越南问题解决后,日本人又插手朝鲜,台湾也失手。从此,中国宗藩体系迅速瓦解,战略缓冲地带丧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