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皇族内阁”与中国立宪制度的失败

文章主题:史学参考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0-02-24 16:53:10

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西方先进政治思想的传入,特别是有识之士们如民主先驱孙中山先生等先进人物的四处奔走、宣传,中国民智浙开,越来越认识到专制政体的危害性,在全国范围内就掀起了要求改革政体的运动。

清末皇族内阁

在广大人民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强大压力下,清廷为维持自己的统治,乃于1911午,虚伪地宣布试行立宪政体,颁布了内阁官制:设总理大臣一人,协理大臣二人。内阁是君主立宪政体下的行政管理机关,内阁之下,设有十部:外务、民政、度支、学、陆军、海军、法、农工商、邮传、理藩,各部长宫称大臣、副大臣。

但清政府本无立宪诚意,只是借此来缓和人民的情绪,并想借立宪之机,由皇族掌权,当时组成的内阁,总理大臣由皇族庆亲王奕匡担任,阁臣竟有八人是皇族,因称为“皇族内阁”。清廷以立宪来集权的阴谋大暴露,促成了部分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人士的觉醒,刺激了当时正在发展的革命形势。

此前,为了缓解人民的反抗,清政府还耍了新花样,1905年设立了中央资政院和各省谘议局。资政院是政务谘询部门,亦即未来成立上、下议院的基础。它的任务是审议法典、税法及预决算。议员部分由皇帝指派,部分由各省谘议局选任。资政院所有议决案须经由皇帝批准才为有效,朝廷可以解散资政院,对议员可停议除名。清的资政院不仅无法约束政府,反要受朝廷的控制,地位不独立,体制上是不健全的,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议会”。

谘议局议员由各州县选举,可议决本省的预决算、税法、公债等,可建议提呈本省应举办之事,当废革之目。但是,这也都须经由地方督抚的裁决,若督抚与谘议局有矛盾,由中央资政院调解裁断,督抚也可奏请皇帝解散谘议局。谘议局和资政院一样,也是个银样蜡枪头,摆着好看,几乎没有一点实用价值。

资政院和谘议局是清政府推行立宪骗局以维护其统治的产物。当清廷立宪骗局败露之后,不少立宪派议员觉醒过来,转而和孙中山领导下的民主革命者暂时结成了统一战线。

在革命者的努力下,湖北新军发动了武昌起义。它如一声春雷,在全国迅速引起了连锁反应,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清王朝的龙旗被中国人民踩到了脚底下,从古老神州的美丽天空中永远地消失了,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