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是北宋开国君主,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赵匡胤出生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到了少年时,“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从史载可见,少年时代的赵匡胤即已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特质。
赵匡胤受家庭熏陶,不爱学习,偏好骑射、武艺。21岁时,赵匡胤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眼界大开。949年,他投奔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精通武艺的赵匡胤投到了郭威的麾下。
951年,郭威即位(后周太祖),赵匡胤任禁卫军长。在职期间,甚得开封府尹柴荣的赏识,由此成了柴荣的部属。
954年,柴荣即位(后周世宗),赵匡胤升任殿前都点检,手握重兵。959年,周世宗死,其子柴宗训即位,年仅7岁。第二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登基后,对于兵权的归属及藩镇的势力十分警惕。他先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将大将手中的兵权收归中央;对于地方藩镇,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派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极力压制藩镇势力;
在中央内部,他又着手分割宰臣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分散和牵掣宰相。这样一来,中央权力更加集中,杜绝了重臣专擅的局面。
在外交上,宋初时所辖的地域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荆南、南唐、南汉、吴越等国家,均为独立的势力。这种虎视眈眈的状况,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开宝二年(969)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十月太祖亲征,围攻太原,契丹再次来援,宋军久攻不克,遂班师。宋太祖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相继攻打北汉,均不克而还。
976年,宋太祖崩。关于他的死因,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谋杀说最为普遍,对此有“金匮之盟”、“烛影斧声”等种种传说。
“金匮之盟”是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帝位,是母亲杜太后的意见。相传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即“金匮之盟”。
“烛影斧声”在野史中多有记载,据《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十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是深夜,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第二天,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由于事发当晚无人在附近,只是远远地见到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和摇曳的烛光,谋杀说由此甚嚣尘上。由于正史中少有记载,宋太祖的死成了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