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疑冢”并非曹操陵寝

文章主题:历史人物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4-11 18:11:39

历史上对曹操在世时的评价向来不一,“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与“汉贼、奸雄”的说法并存,他死后的陵寝也同样颇受争议。由于曹操生前大力提倡薄葬,多次提出“以高为基,不封不树”、“无藏金玉珍宝”,其子曹丕也忠实执行了这一遗嘱,因而自曹操入葬起,曹操墓在哪里就是一个谜。

亲手修建了铜雀台的曹操,对铜雀台及铜雀台所在地的邺城有着特殊的感情,其后半牛的许多政治、军事、文学活动都是在这里进行的。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可能是预感到自己寿数将尽,他特地颁布了一道《终令》,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改革家,其投巫治邺的故事家喻户晓,也是曹操毕生十分景仰的人物,让自己的墓地与西门豹祠比邻而居是其心愿。西门豹祠在今河南河北界桥东l公里处,其“西原上”即今邯郸市辖磁县讲武乡西的丘陵地带,这里东距铜雀台仅十几里。

宋以后,由于中国社会的正统观念渐盛,曹操的脸谱越来越白,成为狡诈多疑的奸雄典型,关于其在此地设疑冢之说也随之兴起。连对曹操十分尊崇的一代改革家王安石也相信了这种说法,他在游铜雀台遗址时作了一首《疑冢》诗,写道:“青山如浪入漳州(此处应指临漳).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到明代的《三国演义》更对此大加渲染,并首次以文学性的语言提出“曹在酆西建七十二疑冢之说”。

应当说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一带自三国之后出现了许多的高大墓冢,并时有盗墓者盗出王侯用品。因此,直到1956年,河北省政府还在正式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对此冠以“磁县七十二疑冢”之名•千百年来有许多人力图揭开这一疑冢之迷,宋代文人俞应符甚至想出了一个“高明”的笨拙办法,他在《曹操疑冢》一诗中写道:“生前欺人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焉有余智到垄丘。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新中国成立后,经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人们对这些疑冢进行了系统的文物普查和科学的考古发掘,终于揭开了这一疑冢之谜:这些疑冢并非曹墓,而是南北朝时代东魏、北齐的王公贵族墓葬群。而且其数量也不是72座,而是134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年代,时间长达300年,充满了民族的分裂、争斗,又称为“五胡乱华”。所谓“五胡”即匈奴、鲜卑、氐、羌、羯,都是驰骋于塞外或白山黑水的游牧民族,西晋末年趁“八王之乱”入主中原,形成南北对峙的南北朝局面。由于正统观念作怪,旧中国史将这一段写得极其简略。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