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诗词写作何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文章主题:文学常识  文章来源: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18-07-21 09:56:41

中华诗词学会的分会覆盖到全国绝大多数县级行政单位,会员规模当以百万计。仅仅一个中华诗词论坛网,注册会员就有数万,同时在线发帖浏览的人数就有上千。保守估计,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一个月的作品产量超过10万首,是《全唐诗》规模的两倍。传统诗词何以能在当代生存?

首先是因为它特殊的表达功能。旧体诗词特别适宜表达某些方面的情感,如思乡、怀亲、咏古等。譬如新春之际,下一场雨夹雪,我的内心有了一些小小的触动,这个触动自然是不适合写小说的,用散文来表达也觉得是大张旗鼓,用新诗来写嘛,很容易写成顺口溜;但用旧体诗词来写,便很得体。在表达这些特定的情感类型时,旧体诗词比其他任何一种文体都更有优势。时代虽然在变,但思乡、怀亲等情感,却始终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占一席之地。任何其他一种文体,在表达这类情感上,都不足以取代旧体诗词。这是旧体诗词能在现代社会生存的重要原因。

其次,旧体诗词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积淀并形成了特定的审美范式。这一审美范式直接取决于汉字的书写习惯和汉语的语音方式。汉字是方块字,是表意文字,单个字形对应既定的语意,因此宜于对偶。对联艺术之所以为汉字文化圈所独有,原因便在这里。任何一种字母文字,都无法形成对联艺术。汉语音调是四声系统,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普通话虽然没有入声,但多数方言还是保留了入声),有抑扬顿挫之美。格律诗的艺术规则,正是建立在对偶和平仄的基础之上。只要汉字不变成表音的字母文字,只要汉语还保留四声音调系统,它作为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便不会消逝。作为这种语言文字使用主体的中国人也就不会失去对旧体诗词的特殊喜爱。稍有文化修养的中国人,出口成章,往往暗合汉语的美学习惯。这是旧体诗词始终不会在汉语文化圈消逝的根本原因。

此外,诗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代表的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认同。我们中华民族从来便对文化有敬畏之心。而诗词恰恰是高雅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化人自古便有登高能赋的传统。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哪怕是一个穷乡僻壤的私塾先生,都会有自己的诗文集传世(虽然多数是传给子孙)。今天的中国,有一些人在自己的本行领域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有的已经是科学院院士,有的已经是解放军上将,有的已经是著名企业家,但他们爱诗成痴,狂热地进行旧体诗词写作。诗词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为什么不能割爱?乃是因为诗词写作是他们内心的某种需要。他们在诗词写作中获得了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我写诗词,我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人!

进入本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热、国学热,已经是自上而下的一个潮流。诗词恰恰是传统文化和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会在传统文化热、国学热的大潮中复苏并且发展繁荣。旧体诗词能在当代生存并兴盛,实在是有文化层面的深层原因。

热点排行>>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