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趋炎附势”有一个铮铮铁骨的故事:宋真宗时,有个人叫李垂,他为人正直,对官场中拍马屁的行为深恶痛绝,因指责宰相丁谓而被贬,宋仁宗即位时,将丁谓贬职,李垂又被召回京城。人们劝他去拜见新宰相,他却说:“见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趋炎附热,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翻译为现在的话就是:“我见有些大臣处事不公,常常要当面指责,现在怎么能去奔赴权门,趋炎附热,看别人的脸色,希望得到推荐呢?”趋炎附热后来演化为成语“趋炎附势”,也就是通常说的“势利”。
词典上对势利的解释是: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表现为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是分层次的,人总是要想挤上高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这就是俗话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中国许多地方在孩子升学、当兵或就业时,亲戚朋友们要送些沙糕、蛋糕之类“糕”去,就是利用“糕”和“高”的谐音,希望这些孩子们能“扒高”——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要往高处走,是要费力气的,因此人们往往不说“往高走”,而更多地说“向上爬”。爬比走要费力得多,而且未必能爬得上去。为了能顺利地爬上去,最好能借助外力,而能提供外力的,一般是比自己层次更高的人,于是,巴结有钱有势的人,希望“贵人”能够对自己“拉一把”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就形成了势利,也形成了腐败。这就是俗话说的“葬着坟不如占着人”。
谁有钱有势是要观察的,因此,人们往往在势利后再加一个“眼”字,叫“势利眼”;要能得到别人的青睐,最后拉上一把或几把,是要有所表现的:西汉文帝年间的邓通为汉文帝吮痈,春秋时齐国的易牙为齐桓公烹子,唐中宗时的窦怀贞为得宠而娶中宗开玩笑要他娶的丑女人,都是要在能“拉一把”的人面前“争表现”。这些“表现”往往是很能奏效的,但却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因此,人们觉得仅说势利还反映不了势利者的人品,因此在势利二字后再加上一个后缀,变成“势利狗”“势利鬼”或干脆叫“势利小人”.
势利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在动物界,猴群是有猴王的,当新猴王击败老猴王而当上猴群的首领后,原本对老猴王毕恭毕敬的猴子们显得特别势利,对老猴王又撕又咬,对新猴王大献殷勤,真是“龙入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因此,残留了猴子这种势利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