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山脉,为黑龙江南源额尔古纳河及其主要支流嫩江的发源地。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畔,南止于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长约1400千米,宽15 - 300千米,海拔600 - 1000米。山地呈不对称状,西北高东南低,东坡陡西坡缓,地表切割较轻,山势浑圆,保留有古夷平面形成的明显平顶山,并有宽谷。这里永久冻土分布广泛,并有融冻泥流、冻裂作用等明显的冰缘现象。地面组成物质以花岗岩、石英粗面岩、安山岩为主。大兴安岭降水量多,蒸发弱,湿度大,分布着以兴安落叶松为主的针叶林。北段是中国唯一的寒温带针叶林区,兴安落叶松与兴安白桦、山杨、黑桦、丛桦混生。丰富的林业资源使大兴安岭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并有“绿色宝库”之称。大兴安岭的动物资源也很丰富,有西伯利亚寒带类型的狼獾、驼鹿等。
大兴安岭属于北纬高寒地区,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较大,形成了这里别具风格的地理环境,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景观。大兴安岭的冬季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一片晶莹的冰雪世界。冬季,河流的浅水区虽然气温在- 40℃以下,却从不封冻,始终在潺潺地流动着,散发出浓浓的热蒸汽弥漫于山谷之间。秋天的时候,大兴安岭的各种树木都在变幻颜色,呈现出绿、红、黄、橙、紫等多种色彩,仿佛给美丽的大兴安岭披上了节日的彩装。这一季节的大兴安岭,又被称为“五花山”。
大兴安岭地区,居住着鄂温克和鄂伦春两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主要生活在大兴安岭支脉的丘陵山区,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同,生活方式也分为畜牧、农耕、狩猎等等。鄂温克人善于用森林中的桦皮和蘑菇为原料,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还善于在器皿上刻绘美丽的花卉图案。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鄂伦春自治旗等地,“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历史上的鄂伦春人世代在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狩猎。解放后,他们开始了半农半猎的生活。20世纪90年代,兴安岭全面禁猎以后,狩猎生活方告终止。鄂伦春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都是自编自唱的,节奏明快、曲调悠扬。过去,当鄂伦春族仍是狩猎民族时,主要穿兽皮制成的衣服,该族妇女对兽皮加工有特殊的技能。
大兴安岭的西部连接着广阔的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盟,北邻俄罗斯,西和南与蒙古接壤,东连大兴安岭,形状酷似鸡冠。呼伦贝尔得名于呼伦和贝尔两大湖泊,呼伦的蒙语大意为“水獭”,贝尔的蒙语大意为“雄水獭”,因为过去这两个湖盛产水獭,故有此名。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纵横交错的河流与星罗棋布的湖泊,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一直延伸至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