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获得大发展。上自封建帝王、宗室,下至各个不同的世家大族集团,都十分崇信佛事和大力提倡佛教。梁武帝萧衍大修寺院,极力扶植寺院经济,甚至四次舍身为寺奴,每次舍身都要由朝廷用“钱一亿万”将他赎出。
在统治者的鼓吹下,佛教势力迅速膨胀起来。据唐人法琳统计,东晋时期江南已有寺院1768所,徒众24000人,萧梁时则达到寺院2846所,僧侣82700人,其中京城建康之内就有寺院700所。僧侣们竞相建造寺院,而且极尽豪华之能事,不仅良田好宅都被寺院占有,竹林、铜丝也被僧人耗尽,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兴建佛寺耗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萧衍为自己兴修的同泰寺,“寺有浮图九层,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余所。东西般若台各三层,大佛阁七层。璇玑殿外,积石为山,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所铸十方金像,十方银像,皆极壮丽”。敬爱寺与智度寺的正殿所造金铜佛像高达一丈八尺!北魏在天宫寺铸造佛像,耗铜十万斤,黄金六百斤。这些寺院无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建成,而劳动人民则被迫“竭财以趣僧,破产以趋佛”。
寺院经济的勃兴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也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寺院拥有大量的田产,享有不向国家纳租税的特权,寺院经济的发展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较大的寺庙往往“侵夺佃民,广占田宅”。北齐统治区域内,凡是肥田沃土,几乎都为寺院所夺。唐代浙江天童寺有地13000亩,跨三都五县,有庄36所。
寺院还兼营工商杂业和当铺、高利贷等金融盘剥业。如东魏时有“道人道研,为济州沙门统,资产巨万,在郡多出息(放贷),常郡县为征”。可见,农民如果拖欠寺院的债务,还会受到官吏的迫害。
寺院还占有大量的人口。人数众多的僧侣不事生产,北魏末年江北地区僧尼多达200万人,都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南朝梁时规定男僧可以收白徒,女尼可以收养女,白徒养女不入户籍,免除一切课役。时人郭祖深讲,天下户口,几乎失去了一半。
寺院经济的膨胀使得寺院往往拥有庞大的财产。有人在描述唐睿宗时寺院占有社会财富的情况时甚至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百姓倍受其害,生活陷入困窘状态,政府也因田地和劳动力流人空门而财力不足。中国历史上所谓的“三武(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之厄”,正是三位皇帝鉴于佛教盛行造成的危害而采取的灭佛行动。关于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灭佛运动,请参阅历史上几次灭佛运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殊不知,在这壮观雄伟的佛寺之中,却不尽是念佛诵经之声。僧侣身上散发出的铜臭味,劳动人民痛苦的呻吟声,恐怕不是佛祖所愿见愿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