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学的产生
秦汉以来,由于农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学作为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和农业技术发展的结晶,也逐渐地形成并发展起来。在《汉书•艺文志》中就记载了许多关于农家的学问。
其中,最重要的是《沤胜之书》。该书记载了成帝时在关中三辅地区系统地总结了农民的生产经验。不仅改进了犁、锑等农业生产工具,发明了程车、翻车和机汲等,还创立和推广了代田法、区田法、双季稻和绿肥作物等。
该书还叙述了农耕的基本原则是要抓紧季节和气候,使土壤的松、硬、干、湿(度)适宜,并且保持土壤的水分和肥力等等。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要注意选择和保存种子,其基本要求是保持干燥和低温,春播前要用雪汁浸种,因而为后世的春化法开了先河,这一方法既增强了农作物的耐寒能力,也为农业生产的增产和增收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二、冶铁技术的提高
东汉初期,南阳太守杜诗曾经采用了当地老百姓最先进的冶铁经验和技术,并且运用水力鼓风炉,即水排技术,合理地解决了冶铁过程中如何控制好温度的难题,大大提高了冶铁的质量。因而不仅提高了锄头、镰刀、斧头、犁和锌等农业生产工具的质量,而且还直接推动了冶铁技术本身的巨大进步。
三、纸笔的发明
本来,在西汉时就已经有了书写文字的纸和笔之类的文具,但是由于当时所谓的“纸”,实际上就是直接使用绢帛来写字,成本太高,价格十分昂贵,因而极大地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普及。东汉时,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麻头、破布等植物纤维造纸的技术,生产出比较廉价的纸张,不仅结束了过去用丝织品和竹简书写的历史,也为文化和科学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为世界的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
四、化学知识的积累及其记载
西汉时,方士之风十分盛行,这些方士们长时间地摸索着用丹砂之类的原料,再配上一些贵重金属进行烧制,幻想着能够炼制出长生不老(或者长生不死)的丹药。他们虽然没有达到顶期的目的,但是在长期实验中却逐渐地发现了金、银、铅、汞、硫等物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东汉末年,魏伯阳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周易参同契》一书,以比附《周易》和道家学说的方法,系统分析了上述物质变化的化学原理,各种实验方法及其过程。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本。方士”之书,记载的也只是一些炼丹技术,实际上却是一本关于化学的书籍。在世界化学史上,这本书还真的有其特殊的地位。
五、医学的发展也推动了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的发展
自秦汉以来,医学逐步地摆脱了原始的巫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及其经验总结,逐渐地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医疗理论的思想体系。其中的(黄帝内经》就是对于古代医学经验的总结。这本书虽然形成于先秦,但其成书却是在西汉,还有《难经》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与医药学著作。
《难经》以问答体裁解释(内经》中关于脉法、经络、脏腑、疾病腑穴、针法等方面的疑义。《神农本草经》则详细记载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及其形状、药性、用途、用量,这在实际上已包括了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和化学等诸方面的知识。东汉末年,张仲景还在前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不仅系统地总结和阐述了以前的医疗理论与经验,而且列举了许多医之有效的验方,被后人称为“医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