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孙权是个中性人物。他不如曹操坏,但也不像刘备好。他的这种不好与不坏,恰巧就走上了中国人最为欢喜的中庸之道。
孙权在当时的皇帝中,也是少有的少年英雄。十几岁时开始军旅生活,喜欢读历史和军事方面的书。并有很强的判断力。以至他哥孙策,也对他相当佩服。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讲,“你们这些人,以后都会成为我弟弟的部下。”
到了十五岁,孙权就被安排去阳羡(江苏宜兴一带)当了县长。想一想这个年龄,想一想那个位置,就是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岁的我,都不敢想。
在有关三国的史料中,孙权是被人评价最多的,大家都喜欢对他下结论。如孙策临死前,说,“如果领着江东兄弟冲锋陷阵,打打杀杀,你不如我;如果举贤任能,保住到手的东西,我不如你。希望你扬长避短,好自为之。”这是二十八岁的孙策,对十八岁的孙权讲的。
到了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面对只有七万人马的孙权,竞吃了大亏。曹操忍不住地夸孙权,“生儿子一定要生这样的儿子。”
后来的孙权老了。也可能是酒喝多了的缘故,始终没有太大的作为,反而干了不少糊涂的事情。这些事,像长江两岸的夹江一样,不时给主江补充水源,不时帮主江疏解激流,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孙权呢,就像奔流不息的江水,有一些弯弯曲曲,有一些深深浅浅,但最后的目的,还是大海。
总之,孙权是喝江水长大的。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中,肯定有许多清澈的智慧。我们是喝不到了。但是,我们仍然是长江的儿子。也许这些历史,以及历史上的江水,能让我们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