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是: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写道:“然而速胜论也是不对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出自《鹖冠子•天则》,本义是一片树叶遮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被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也比喻人目光短浅。
《楚人隐形》记载,一个楚国人读《淮南子》时,看到书中写着“螳螂窥伺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寻找螳螂窥伺蝉时隐身的那片树叶。不料树叶落到树下,树下已有许多落叶,无法分辨。于是,楚人将树叶扫集收取之后带回家中,然后逐片用树叶遮蔽自己,问妻子能否看见他。开始妻子总是回答说“看得见”。这样过了一天,妻子无法忍受,只得骗他说“看不见了”。
于是楚人携带这片树叶进入集市,当人面拿取货物,差役就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里。县官听他说了事情的经过后大笑起来,认为他只是个书呆子,没有治他罪。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希望我们读过这则笑话之后,也能照一照这面镜子,想一想我们平时有没有犯过像这则笑话里所描述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