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中的许多故事,并不是完全由伊索一个人完成的。它是由后世之人逐步添加完善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伊索寓言》并不是一个人的作品,其实它是一个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
伊索是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前半期的古希腊寓言家(公元前620-公元前550年)。传说他曾是萨摩岛的雅德蒙家的奴隶,由于他的才智获得主人的赏识而获得自由。伊索作为自由民,游历了当时的希腊各地,在撒狄得到了吕底亚国王的器重和信任,曾帮助他处理过一些政务。后来,伊索作为国王的特使去德尔斐,被控亵渎神灵,为当地居民杀害。
伊索整理、创作、编辑寓言故事说理,在当时就很有影响。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曾在其作品中提到不懂伊索寓言便被人视为"孤陋寡闻"和"无知"柏拉图在《斐多篇》中记述,苏格拉底在狱中曾把散文体的伊索寓言改写为诗。在雅典,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伊索寓言"便成为教育儿童的素材。
公元前4世纪与3世纪之交,雅典的哲学家得墨特里俄斯收集了近200个寓言,编辑了《伊索故事集成》。这是古代文献中提到的最早的希腊寓言集,但是已经失传。
到公元1世纪初,菲德鲁斯用拉丁韵文写了五卷寓言;公元2世纪,巴勃利乌斯留下了一个古希腊语的寓言诗集,统称"伊索寓言";公元四世纪或五世纪,出现了阿维阿努斯的寓言集和无名氏的寓言集《罗穆路斯》,在中世纪广泛流传。14世纪初叶,拜占庭的僧侣普拉努得斯搜集了约150个寓言,使伊索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成为《伊索寓言》刊印本的主要材料来源。
1546年,罗伯特.史蒂芬的《伊索寓言》增加了巴黎皇家图书馆抄本材料;1610年瑞士学者耐弗莱特刊印的《伊索寓言》又有梵蒂冈图书馆未曾发表的136个寓言、阿弗托尼乌斯的40个寓言和巴勃利乌斯的43个寓言。此后的出版物在此基础上时有增减。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现在流行的《伊索寓言》中,有一些寓言,如《鹰和屎壳郎》等很可能是伊索本人的作品或伊索生活时代的创作,但就整个集子而言,它则是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的创作。
伊索寓言于1625年(明朝天启五年)初次介绍到中国,取名《况义》,收寓言22则,进入20世纪以来,出版过多种规模、文字各种不相同的译本。目前在我们中国,影响较大的是陈洪文等根据德国出版的《伊索寓言汇编》译成的《伊索寓言》收寓言330个,剔除了一些不合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