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婴崇拜”可以被理解为用生命的形式在性爱活动中创造自我的原型转换,它是分裂因子在更高一层意义上的文化复归。不少文化形态都有圣婴崇拜的表示。基督教艺术史上取材最多,表现主题最通常的就是圣婴崇拜(基督降临的神性崇拜)。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崇拜婴儿(生命),其原因是婴儿保持了生命的本源之气——精气,因而具有最强大的力量。中国古代的神话里也不乏表现圣婴崇拜的原型,据《史记•周本纪》载:
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而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婴儿是什么,婴儿从何而来,不言而喻。这种性爱的转移,形成了人类本性与是伦理道德之间特有景观。对婴儿的爱应属人类天性。因此,“圣婴崇拜”母题依然可以被看作是以另一种方式对性爱意义的伸长,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表态中较特殊的一幕。
西方文化在这点上略呈差异,奥林匹斯山神的最本质意义是以神的外壳来表现人的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性爱。因此,在“神婴”崇拜中的意思也较明确。赫剌克勒斯神话可为一例。
赫剌克勒斯是希腊民间最负盛名的大英雄,他以完成十二大功绩而闻名于世。他的父亲是宙斯,母亲是阿尔克墨涅(安菲特律翁之妻),说的不好听,他是个私生子。由于受到赫拉的迫害,他一出生就受到赫拉派遣的两条大蛇的攻击,然而,婴儿赫刺克勒斯尚在摇篮里就把两条大蛇给扼死了,其能力之大便可想而知。他后来的十二大武功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张出来的。
据说赫刺克勒斯的身世还与腓尼亚、埃及等的宗教观念有关,证明婴儿崇拜是世界性母题。为什么要崇拜婴儿?最直观的经验认知就是性爱,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就是性爱造化了生命,创造了英雄。
“创造自我”隐含着生命的回归意向,这也是赋与“婴儿崇拜”母题里的象征性意味。在考古人类学领域,屈肢葬俗的文化意义历来聚讼纷坛,但其中一个有代表性的阐释就是崇拜婴儿的回归思想。即再现胎儿在腹内的姿势。东方佛教中有“轮回”思想。“涅盘”时的姿态是双腿盘坐,双手掌对合(西方也有民族习惯风俗是这样),这种姿态正合婴儿在母腹内的姿态。它把性爱——生殖创造与死亡毁灭两极生命表示作为补偿,以达到对生命意识的平衡。朗克认为,性生活是天堂的最好替代物,是最彻底的生之创伤补偿。coitus(性交)是部分地回归uterus(子宫)。死也被人看作是回归子宫。
和死的思想联系着的恐惧是重复生的恐惧。最古老的安葬形式有:挖地(“大地母亲”),死者盘着双腿成坐的姿态(婴儿姿式),埋葬在小船里(暗示子宫和羊水),坟墓的形式,最后安葬的仪式——这一切都表现了对死的无意识理解,即回归母腹。死的痛苦与生的痛苦、死的意义与生的意义以及全部所包含着的生命意识都在性爱母题中得到了充分的展览。